[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1961.4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9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奇;李培武;唐晓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38 | 分类号: | C07K14/38;C07K1/107;C07K16/14;G01N33/6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发掘 黄曲霉 菌株 毒力 指示 分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黄曲霉强产毒力菌株,制备获得黄曲霉抗原;(2)将上述黄曲霉抗原免疫试验动物,获得纳米抗体库或单克隆抗体库;(3)获得不同产毒力的黄曲霉菌株的蛋白质合并溶液,利用步骤(2)获得的抗体库中的抗体,检测不同产毒力的黄曲霉菌株的蛋白质,获得系列检测信号;(4)找出检测信号与上述黄曲霉菌株产毒力呈现正相关的纳米抗体,即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抗体,与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抗体对应的蛋白质即发掘出的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其可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方法,易操作,实用性强,容易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生物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毒性强、危害大,是污染食品种类最多的污染物,近年总体呈现污染加重趋势,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黄曲霉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认定的I类致癌物,已引发过多起人畜群体中毒事件,成为肝癌病例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近5年Web of Science检索数据统计: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及原料种类超过了110种,高居污染物首位。然而,迄今国内外仍没有黄曲霉毒素等微生物毒素污染前的分子预警研究范例,难以满足事前预警的迫切需求。
现有黄曲霉毒素预警方法主要是基于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建立,用于毒素污染水平评价或产后污染程度与消费风险评估,一旦检测发现,污染往往已经发生,难以满足事前预警与指导防控的迫切要求。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Food and Feed,RASFF)利用限量标准与检测获得食品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对各国输入欧盟的食品与饲料进行快速预警。美国研究机构基于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与污染监测数据,研究建立了多元罗吉斯蒂回归分析和叠加高斯处理等预警模型,主要用于评估产后玉米等农产品真菌毒素污染程度与消费风险。
综合国内外近二十年研究进展,当前黄曲霉毒素早期预警分子不明是根本原因,而缺乏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高效发掘方法则成为共性瓶颈难题。针对这一瓶颈难题,发明人团队经过十多年攻关研究,构建了我国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库、菌株产毒力数据库、强产毒菌株蛋白质抗体库,由此发明了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抗体库方法,为发掘黄曲霉毒素早期预警分子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方法。其用于高效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容易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发掘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黄曲霉强产毒力菌株,培养获得菌株培养物和胞外分泌蛋白质混合物;然后将菌株培养物细胞破碎,获得胞内蛋白质混合物;将上述胞外分泌蛋白质混合物和胞内蛋白质混合物合并,加入碳二亚胺偶联获得黄曲霉抗原;
(2)将上述黄曲霉抗原免疫试验动物,获得纳米抗体库或单克隆抗体库;
(3)获得不同产毒力的黄曲霉菌株的蛋白质合并溶液,利用步骤(2)获得的抗体库中的抗体,检测不同产毒力的黄曲霉菌株的蛋白质,获得系列检测信号;
(4)找出检测信号与上述黄曲霉菌株产毒力呈现正相关的纳米抗体,即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抗体,与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抗体对应的蛋白质即发掘出的黄曲霉菌株产毒力指示分子。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黄曲霉强产毒力菌株是通过常规方法从自然界分离、鉴定,或者通过人工改造获得,其产毒力经NY/T 2311—2013标准方法鉴定结果不小于10μg/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19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