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继电器低边驱动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1457.4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4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魏庆忠;邹素瑞;熊磊;周涛;王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7/32 | 分类号: | H01H4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江富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继电器 驱动 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继电器低边驱动电路。其包括继电器、三极管镜像电路、时变电阻电路、二极管、可控开关、主控单元;继电器包括常开触点、线圈;三极管镜像电路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输入端与常开触点电连接,第一输出端、二极管的负极与线圈的一端电连接;时变电阻电路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电连接;可控开关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第一端与时变电阻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二端、二极管的正极与线圈的另一端电连接;主控单元与控制端电连接。本发明利用三极管镜像电路构成电流负反馈电路,减小继电器线圈电流随电压升高的幅度,降低线圈过热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继电器低边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作为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已得到广泛应用。它由控制系统(铁芯、线圈、簧片)和被控制系统(衔铁、常开触点、常闭触点、簧片触点)组成,具有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功能。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触点能否吸合通常取决于流过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在汽车领域,车载继电器(电磁型继电器)被广泛应用于车身控制模块来驱动车门、车窗等电机。目前广泛采用的车载继电器低边驱动电路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车身控制器(BCM)的电源端口(KL30)通过电源线(Rwire)连接整车电池(Battery)的正极,通过信号地线(SGND)回到整车电池(Battery)的负极。电源端口(KL30)一端连接到继电器(RELAY)的常开触点,另一端通过反向保护二极管(Diode)连到继电器的线圈。线圈的另一端连到达林顿三极管(Darlngtn)的集电极端;达林顿三极管的发射极端通过信号地线回到整车电池(Battery)的负极。达林顿三极管的基极端连到中央处理器(MCU)。
其工作原理为:当中央处理器(MCU)输出高电平(5V),使达林顿三极管导通,进而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力,使衔铁(OR)从常闭触点(PGND)切换到常开触点(KL30)。随后电机(M)开始工作。当中央处理器(MCU)输出低电平(0V),使达林顿三极管截至,进而线圈断电失去电磁力,弹簧使衔铁(OR)从常开触点(KL30)拉回到常闭触点(PGND),随后电机(M)停止工作。
上述驱动电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继电器的线圈电流随电压升高而增加,特别在高温(85℃)条件下,存在线圈过热的风险。比如:Vbattery=16V;Vdiode=0.7V;Vdarlngtn=0.8V;Rcoil=160*1.1;通过公式1可得Pcoil=1.2W,大于线圈的额定功率0.9W。其中,Vbattery表征整车电池(Battery)的输出电压,Vdiode表征反向保护二极管(Diode)的导通电压,Vdarlngtn表征达林顿三极管(Darlngtn)的导通电压,Rcoil表征线圈的电阻,Pcoil表征线圈的功率。
2、在高温(85℃)低压(9V)条件下,因反向保护二极管(Diode)正向导通电压和达林顿三极管(Darlngtn)导通电压的存在,同时受线圈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影响,导致线圈电流变小,存在触点无法吸合的风险。比如:Vbattery=9V;Vdiode=0.7V;Vdarlngtn=0.8V;Rcoil=160*1.1;通过公式2可得Icoil=43mA,小于继电器线圈吸合电流45mA。其中,Icoil表征线圈的电流。
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降本增效压力,各类器件都在向小型化发展,小型化的车载继电器已陆续上市。目前已知最新的小型化。车载继电器为满足吸合电流,都提高了吸合电压值,与此同时由于封装的减小导致散热变差,因此线圈过热和高温低压无法吸合的风险势必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车载继电器低边驱动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14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