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禽精准饲喂装置及其饲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3250.2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3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张燕军;聂传斌;袁金淇;李佳眙;张善文;缪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39/012 | 分类号: | A01K39/01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沈良菊;赵荔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禽 精准 饲喂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水禽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内的一种水禽精准饲喂装置及其饲喂方法,包括剩余饲料回收机构和精准饲喂机构,精准饲喂机构包括支撑板和进料桶,进料桶和支撑板之间设有固定桶,固定桶上部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下侧排布有若干与固定桶连接的输送管,进料口与输送管的进料腔连通,输送管上可转动地连接有输送绞龙,固定桶上开有喂料槽,固定桶上排布有若干与喂料槽连通的回收孔,剩余饲料回收机构包括在精准饲喂机构下方的回收料斗,回收料斗上连接输料管一端,输料管另一端连接卸料仓一端,卸料仓另一端连接排气管一端,排气管另一端与负压真空泵连接,喂料槽经回收孔与回收料斗的回收料腔连通;本发明实现剩余饲料的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禽养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禽精准饲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上升,对于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鸭、鹅产品需求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全国都在大力发展家禽养殖产业。我国传统水禽养殖中,由于需要配置水塘等设施,多为以散养、自由放牧模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无法保证喂料的量,喂料过多造成饲料的浪费, 喂料过少,影响家禽的生长。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家禽精细化饲喂装置”,公告号为CN 212650260 U,公告日为2021.03.05的实用新型装置,此饲喂装置包括固定杆,固定杆的顶端固定有喂料斗,喂料斗内部底端的一侧开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固定有压力传感器,喂料斗底端的中部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拨料器,出料口的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嵌设有挡板,凹槽的一侧槽壁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伸缩段与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出料口底端两侧固定有出料管,出料管端头连接处固定有匀料器,两根固定杆之间转动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与拨料器的一端转动连接,其中一个固定杆的一侧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齿轮,两个齿轮之间经链条传动连接,此装置工作时,压力传感器实时感知喂料斗内部的饲料重量,并将信号传送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分别控制压力传感器、驱动电机、电动推杆和匀料器的动作,通过喂料斗内部的压力传感器喂料斗内部的饲料的重量传送至PLC控制器,当达到设定重量时, 通过PLC控制器关闭上料管内部的电磁阀,保证料斗的量恒定,当喂料斗移动至指定位置 时,通过PLC控制器打开匀料器和驱动电机关闭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关闭带动挡板移动至凹槽的内部,实现定量喂料,虽然解决了传统技术中无法定量喂料的技术问题,但是无法根据个体信息调节喂食量,而且有饲料剩余时,无法对剩余饲料进行及时回收处理,饲料容易受到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禽精准饲喂装置及其饲喂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及时回收剩余饲料的技术难题,本发明实现精准喂养的同时实现剩余饲料的回收,避免饲料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禽精准饲喂装置,包括剩余饲料回收机构和至少一个精准饲喂机构,所述精准饲喂机构包括支撑板和具有朝上的进料口的进料桶,所述进料桶下方设有具有朝下开口的固定桶,所述支撑板设置在固定桶下方,固定桶的上部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朝下的一侧和固定桶内壁形成所述开口,所述固定板的下侧排布有若干输送管,所述进料口与输送管的进料腔连通,所述输送管上可转动地连接有输送绞龙,所述固定桶的外周排布有若干连接孔,输送管的外端经连接孔与固定桶连接,输送管外的固定桶上开有喂料槽,所述固定桶上排布有若干分别与喂料槽连通的回收孔,所述支撑板上侧排布有若干压力传感器,支撑板经压力传感器连接有站板,支撑板上侧排布有若干线路箱,所述相邻两个站板经线路箱分隔开;
所述剩余饲料回收机构包括负压真空泵、回收料桶和固定在精准饲喂机构下方的回收料斗,所述回收料斗上连接有输料管,所述回收料桶的上方设有卸料仓,所述卸料仓的一端与输料管连接,卸料仓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远离卸料仓的一端与负压真空泵连接,所述喂料槽经回收孔与回收料斗的回收料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32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电线路铁塔仿真试组装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保单筛选方法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