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类垃圾箱系统及智能分类垃圾箱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8024.5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6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黎;陈劲松;张雅雯;刘湘裕;马宇轩;韩成杰;胡越新;许博远;李季延;李果潞;李欣阳;谭靖弋;任俊桦;文玮静;单钰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劲松 |
主分类号: | B65F1/14 | 分类号: | B65F1/14;B65F1/00;B65B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张国栋 |
地址: | 400065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智能 分类 垃圾箱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类垃圾箱系统及智能分类垃圾箱,包括智能垃圾箱本体、厨余垃圾回收箱和智能控制器,所述智能垃圾箱本体的前端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厨余垃圾回收箱、金属垃圾回收箱、智能控制器、纸张织物垃圾回收箱和其他垃圾回收箱,且所述厨余垃圾回收箱、金属垃圾回收箱、智能控制器、纸张织物垃圾回收箱和其他垃圾回收箱的顶部均设置有入料口,所述智能控制器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控制按键的底部设有垃圾识别模块,且所述垃圾识别模块设置在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前侧底端,通过采用远程服务器进行帮助识别,可有效地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能应用于各类型的垃圾处理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分类垃圾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类垃圾箱系统及智能分类垃圾箱。
背景技术
垃圾箱是存放垃圾的容器,作用与垃圾桶相同,一般是方形或长方形。现有的垃圾箱通常设置有多个垃圾筒,并在垃圾箱上设置有多个与垃圾筒筒对应的投放管,使用者认为地选择投放管并进行投放垃圾。很多人不清楚垃圾箱的分类规则,导致无法正确选择需要投放的投放管,导致分类失败。由于垃圾有异味,为了防止异味飘散,通常都会在投放管的投放口处设置盖板,人们投放垃圾时需要手动将盖板打开再投放垃圾,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盖板较脏,人们不愿意用手去翻动改动,为此很多人就直接将垃圾丢弃在垃圾箱附近,导致垃圾箱附近越来越脏乱,影响环境,同时也会对垃圾回收人员造成极大的不便。
同时餐厨垃圾固液分离工艺需要在垃圾处理厂内处理,这不但增加了处理厂的占地面积和处理成本,而且影响后续工艺进程,以及类垃圾箱功能性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类垃圾箱系统及智能分类垃圾箱。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智能分类垃圾箱,包括智能垃圾箱本体、厨余垃圾回收箱和智能控制器,所述智能垃圾箱本体的前端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厨余垃圾回收箱、金属垃圾回收箱、智能控制器、纸张织物垃圾回收箱和其他垃圾回收箱,且所述厨余垃圾回收箱、金属垃圾回收箱、智能控制器、纸张织物垃圾回收箱和其他垃圾回收箱的顶部均设置有入料口,靠近所述入料口的顶部螺栓连接有遮雨棚,所述遮雨棚的前端底部固定连接有报警模块和照明模块,所述智能控制器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摄像头,靠近所述摄像头的一侧设有第一液晶显示屏和第二液晶显示屏,所述第一液晶显示屏的底端设有控制按键,靠近所述控制按键的底部设有垃圾识别模块,且所述垃圾识别模块设置在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前侧底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厨余垃圾回收箱的内部设有智能升缩杆,所述智能升缩杆的前端与所述入料口固定连接,所述厨余垃圾回收箱的内部设有垃圾储存筒,且所述垃圾储存筒的前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开合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垃圾储存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挤压槽,且所述挤压槽采用可伸缩性材料制成,所述挤压槽的外侧设有气缸,且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设置有挤压板并与所述挤压槽相对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垃圾储存筒的内部靠近底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网,且所述过滤网的表面固定焊接有若干个锥刺,靠近所述过滤网的一侧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类垃圾箱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和垃圾识别模块,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内部设有远程服务器,所述远程服务器与垃圾识别模块信号连接,且所述垃圾识别模块与开合门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内部设有信号收发器,且所述信号收发器与外界电脑远程终端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内部设有控制单元和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和通信单元分别与远程服务器和信号收发器信号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内部设有语音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的一端连接有数据处理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劲松,未经陈劲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80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