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同控制流量分配的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9944.0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83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逸隆;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6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孟琦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控制 流量 分配 换热器 | ||
1.一种协同控制流量分配的管壳式换热器,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换热部件、壳程入口接管和壳程出口接管;所述换热部件设置在壳体中,换热部件固定连接在前管板、后管板上;所述的壳程入口接管和壳程出口接管均设置在壳体上;壳程流体从壳程入口接管进入,经过换热部件进行换热,从壳程出口接管出去;
所述换热部件包括中心管、左侧管、右侧管和管组,所述管组包括左管组和右管组,左管组与左侧管和中心管相连通,右管组与右侧管和中心管相连通,从而使得中心管、左侧管、右侧管和管组形成换热流体封闭循环,左侧管和/或中心管和/或右侧管内填充相变流体,每个管组包括圆弧形的多根环形管,相邻环形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环形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环形管的端部形成环形管自由端;中心管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管口连接左管组的入口,第二管口连接右管组的入口,左管组的出口连接左侧管,右管组的出口连接右侧管;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设置在在中心管的同侧;右管组的位置是左管组沿着中心管的轴线旋转180度后的位置;
所述左侧管与中心管之间设置左回流管,所述右侧管与中心管之间设置右回流管;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穿过左侧管设置,第二换热管穿过中心管设置,第三换热管穿过右侧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分别流过第一流体、第二流体和第三流体;壳程流体是冷源,第一流体、第二流体和第三流体是热源;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的入口设置分别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和控制器数据连接;
左侧管、中心管、右侧管内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左侧管、中心管和右侧管内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温度数据实时存储在数据库中,采用一维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数据特征,并进行模式识别,从而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的开闭,从而控制第一流体、第三流体、第二流体是否进行换热;
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第二流体、第三流体的平均温度相同,第一流体单位时间的平均流量等于第三流体单位时间的平均流量,第一流体单位时间的平均流量是0.5倍的第二流体单位时间的平均流量;所述平均温度是流体入口温度和流体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第二流体、第三流体是同一种流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第二流体、第三流体具有共同的进口集管和出口集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控制第一流体、第三流体、第二流体是否进行换热包括如下步骤:
1)数据准备:对数据库中的温度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对缺失数据、无效数据、不一致数据进行纠正,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以及逻辑上的一致性;
2)生成数据集:将准备好的数据分成训练集/训练集标签、检测集/检测集标签;
3)网络训练:将训练集数据输入卷积神经网络,不断经过卷积、池化,得到特征向量,送入全连接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输出与训练集标签,得到网络误差,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不断修正网络权值、偏置、卷积系数、池化系数,使误差满足设定的精度要求,网络训练完成;
4)网络检测:将检测集数据输入到已经训练好的网络中,输出检测结果标签;
5)换热器运行:根据检测结果标签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的开闭以进行除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生成数据集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1)生成训练集数据及标签:根据集热装置不同的运行工况,从数据库中读取对应工况的温度数据值,生成各种工况状态下的训练集数据以及工况标签;
2)生成检测集数据及标签:根据换热器不同的运行工况,从数据库中读取对应工况的温度数据值,生成各种工况状态下的检测集数据以及工况标签;其中工况标签同训练集工况标签一样,由程序根据运行工况自动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94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