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及支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9762.3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2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范宝明;朱慧慧;罗万力;杨建;徐明发;刘绩;李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苏州)轨道交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华海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27 | 代理人: | 吴玮 |
地址: | 215133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高铁新城南天成路77号19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管 调节 联络 通道 过渡 支承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及支承方法,包括若干支承模块,每个所述支承模块包括主体,每个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仿形抵持部,所述仿形抵持部用于与隧道内表面相配合,至少一端的所述仿形抵持部与所述主体之间设有伸缩部,所述伸缩部与所述主体可拆卸相连。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组装式、可拆卸,适用于多数地铁隧道工程的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其支承长度可变,解决在不同半径、不同轨道结构高度的联络通道钢轨过渡问题,达到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及支承方法。
背景技术
地铁左右线隧道联络通道由于采用冻结法,导致后续产生融沉现象,但轨道施工无法待融沉完成后进行,因此必须进行临时架设轨道过渡。目前,国内的联络通道过渡方法常采用沙袋支承过渡、混凝土支墩过渡以及型钢支承过渡三种方法。沙袋支承过渡工作量较大,并且状态不稳定,给工程车辆通行带来安全隐患;混凝土支墩过渡工序比较复杂,需立模浇筑,后续还需凿除,费时费力。型钢支承过渡较为施工较为简便,但对于不同直径,不同结构高度的轨道,需要现场实地测量隧道高程等参数进行定制,通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及支承方法,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轨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包括若干支承模块,每个所述支承模块包括主体,每个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仿形抵持部,所述仿形抵持部用于与隧道内表面相配合,至少一端的所述仿形抵持部与所述主体之间设有伸缩部,所述伸缩部与所述主体可拆卸相连。
所述主体内设有空腔,所述伸缩部设于所述空腔内,并能沿所述空腔伸缩。
所述伸缩部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所述主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伸缩部与所述主体之间通过销轴与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孔的配合实现可拆卸相连。
所述主体上设有限位部,用于对钢轨进行限位。
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通过焊接与所述主体相连并与所述钢轨的侧面相贴合。
所述伸缩部包括顶板、腹板和底板,所述腹板支承于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所述腹板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用于与所述主体的可拆卸相连。
所述腹板的中部腰线处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所述主体上对应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等大的第二连接孔。
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伸缩部,所述伸缩部的外端设有所述仿形抵持部。
所述仿形抵持部为矩形钢板,所述矩形钢板的倾斜角度与所述轨道的内表面的形状相适应。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所述的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的支承方法,所述方法如下:先托起所述支撑系统使主体紧贴钢轨轨底,随后将伸缩部抽拉伸出,直至仿形抵持部顶死隧道管壁,而后,通过微调伸缩部的伸出长度,使主体的第二连接孔与最接近的一个伸缩部的第一连接孔对齐,再将销轴贯穿插入,使支承系统的总长固定。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组装式、可拆卸,适用于多数地铁隧道工程的抽拉管式可调节联络通道过渡支承系统,其支承长度可变,解决在不同半径、不同轨道结构高度的联络通道钢轨过渡问题,达到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其组合结构简单可行,易于安装与拆卸,其优点在于:
1、节约资源。目前的联络通道临时过渡多采用混凝土支墩或型钢支承等方式,材料无法重复利用。本次采用由型钢方管主梁和“工”字端梁组成的抽拉管式支承,使用完毕后可拔出支承销轴,将支承端梁缩回至方管主梁内,使其长度缩为最小,从轨排两侧或中部抬出,装入平板车后转场至下一个作业地点进行重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苏州)轨道交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华海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苏州)轨道交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华海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