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汽车内饰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1357.7 | 申请日: | 2021-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2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夏李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威宏明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5/02;C08K9/04;C08K9/02;C08K7/00;C08K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碳酸酯 合金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汽车 内饰件 | ||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汽车内饰件。所述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PC 70‑80%、ABS 6‑10%、相容剂6‑10%、改性鳞片石墨5‑8%、抗氧剂1‑2%、润滑剂1‑2%,所述改性鳞片石墨经吡咯改性而得。该合金材料通过干燥、备料和双螺杆挤出造粒制得,利用改性鳞片石墨替代石墨烯进行改性,在保证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其生产成本,便于被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汽车内饰件。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尤其是双酚A类聚碳酸酯具有突出的冲击韧性、优良的电绝缘性以及宽广的使用温度范围,其制得的制品尺寸稳定,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工程塑料。虽然,聚碳酸酯综合性能较好,但其某些缺陷如易于应力开裂、对缺口铭感、耐磨性欠佳与加工流动性较差等都需改进。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不仅具有韧、硬、刚相均衡的优良力学性能,而且具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表面光泽度、加工流动性等优点,将其与聚碳酸酯共混是最早工业化生产的一种聚碳酸酯改性产品。
目前,已有大量制品采用含有聚碳酸酯和ABS作为基础原料,其有效吸取了两者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如良好的冲击强度、挠曲性、耐热性等,常用于制备汽车内饰等零部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内饰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专利文献CN106674955A公开了一种PC/ABS合金及制备工艺,其通过添加石墨烯、氟化石墨烯、二异氰酸酯桥接氧化石墨烯的一种或多种,达到了提高PC/ABS合金的机械性能及加工性能的效果。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生产过程复杂、产能低、生产成本昂贵,售价达每克几百人民币,进而使得其制得的PC/ABS合金的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聚碳酸酯合金材料的生产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汽车内饰件,其通过改性鳞片石墨替代石墨烯进行改性,在保证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其生产成本,便于被推广应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PC 70-80%、ABS 6-10%、相容剂6-10%、改性鳞片石墨5-8%、抗氧剂1-2%、润滑剂1-2%,所述改性鳞片石墨经吡咯改性而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将PC含量由常用的55-68%提高至70-80%,能使合金材料的机械强度更高,同时具有良好的光泽度;鳞片石墨结晶完整、片薄且韧性好,其经吡咯表面改性处理的鳞片石墨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其相对于使用常用混酸高温处理方式处理的鳞片石墨,能够有效减少鳞片石墨表面结构被破坏,由此保证鳞片石墨对PC/ABS合金的补强效果;鉴于吡咯与有机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能与相容剂和润滑剂协同作用,改善PC与ABS之间的相容性和加工流动性,由此保证车用聚碳酸酯合金材料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相对于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本申请的鳞片石墨资源丰富成本低,进而能有效降低其生产成本,便于被推广应用。
优选的,所述改性鳞片石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无水乙醇与浓度为32-35wt%双氧水混合,所述无水乙醇与双氧水的质量比为1:1,混合均匀后得到无水乙醇-双氧水混合溶液;
将吡咯加入至所述无水乙醇-双氧水混合溶液,所述吡咯与所述双氧水的质量比为0.5:1,混合均匀后得到吡咯-无水乙醇-双氧水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威宏明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威宏明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13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