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基于其制备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0785.1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0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敏杰;商桂铭;翁美琪;王家泰;李盛华;樊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1/26 | 分类号: | C07D231/26;A01N57/14;A01N57/22;A01N57/16;A01N25/10;C08F222/14;C08F220/60;C08F220/06;C08F220/56;C08F222/38;C08F226/06;C08F220/36;C08F220/14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梦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替比林 功能 单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基于 有机磷 农药 分子 印迹 聚合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基于其制备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其中,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为由安替比林类化合物和酰氯类化合物反应制得的化合物;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为由摩尔比为1:2~8,有机磷农药分子和复合功能单体通过交联聚合反应制得的具有大量分子印迹孔穴的交联网状聚合物;该基于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制备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大量分子印迹孔穴的交联网状聚合物,使其对有机磷农药分子具有显著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对模板分子的吸附效率高于95%,且重复吸附‑洗脱过程5次仍能保持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兼具合成成本低、稳定性良好、制备及使用方法简单多种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印迹聚合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基于其制备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
背景技术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品类,但有机磷农药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操作,都极易导致泄露和急性中毒。特别是随着有机磷农药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广大农作物及养殖动物体内都检测出有机磷农药残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机磷农药分子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人体内的乙酰胆碱(ACh)因无法水解而过度积累,进而导致胆碱能神经元的过度刺激。临床表现为抽搐、癫痫并迅速发展为持续性惊厥,从而导致深层次的脑结构性损伤,几分钟内即可导致死亡。有机磷农药所带来的急性和积累性毒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吸附分离手段有:液相微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和活性炭吸附等。但是这些技术存在前处理复杂、技术难度高、溶剂污染严重和吸附效率差等缺点。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根据模板分子的官能团和空间体积结构,设计合成能够特异性吸附选定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因其选择能力强、操作简单、吸附速率高和重复使用性能良好等优点,在有机磷农药的分离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传统功能单体参与合成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往往存在识别位点不足、与模板分子结合形式单一、空穴结构不稳定等缺点。所以本文引入了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参与聚合反应,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具有羰基、酰胺基等官能团,可以提供大量的氢键结合位点;而且与传统小分子功能单体相比,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的富电子苯环可以与模板分子通过π电子的迁移,形成的π-π相互作用也能增强单体与模板的结合能力;并且苯环和五元环等刚性结构可以有效增强交联网络强度,提高分子印迹孔穴的稳定性和识别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制备具有良好特异性吸附能力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制备的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有机磷农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其为由安替比林类化合物和酰氯类化合物反应制得的化合物;其中,安替比林类化合物为4-(甲氨基)安替比林、4-羟基安替比林、4-乙酰氨基安替比林或4-乙酰氨基安替比林-D3;酰氯类化合物为甲基丙烯酰氯、丙烯酰氯、丁烯酰氯、α-氯烯丙酰氯或2-乙基丙烯酰氯。
一种上述安替比林类功能单体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为:
S1、将安替比林类化合物和缚酸剂溶解在无水有机溶剂中,充分搅拌溶解后,将混合反应液置于冰浴中使其降温至5℃以下;然后,缓慢逐滴加入酰氯类化合物,滴加完毕后置于室温下反应2~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07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润滑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发动机活塞及其锻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