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多用户云端访问方法、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9383.X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81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吕晖;任永永;程志伟;李磊杰;张悦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957 | 分类号: | G06F16/957;G06F16/906;G06Q10/0631;G06Q10/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信息 分析 工作流 多用户 云端 访问 方法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多用户云端访问方法、管理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开发用户根据本地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所需计算参数,建立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的参数配置控件,并将二者上传至云端工作流库;云端访问用户自云端工作流库选择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基于参数配置控件输入所需计算参数的取值,输入生物医学数据;Web服务器将生物医学数据和所需计算参数的取值传递给计算服务器,计算服务器为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分配计算资源,得到分析结果并回传给Web服务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用户无需自行配置Web服务器、编写网络界面,能够高效率的将单用户使用的本地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转化为多用户使用的云端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多用户云端访问方法、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医学数据分析,通常是由多个子分析模块串联或并联组成工作流实现的,从而保障同批次数据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传统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是单用户在本地建立并实现的,如单用户在Linux系统下建立多个分析软件串联或并联的分析工作流平台,输入生物医学数据后得到分析结果。
近年来,随着该领域数据的快速积累及科研需求多样性爆炸式增长,生物医学数据分析工作流的应用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用户在Linux系统下使用的本地平台转化为多用户以Web访问的云平台形式。为了实现这一转换,一般需要开发者自行配置Web服务器,并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写网络界面等,还需要考虑多个用户共同访问的调度系统、配置计算系统等,需要大量领域背景之外的网络信息技术才得以实现,对于生物信息工作者而言,繁杂的技术细节使得该转换过程变得极其困难和耗时。
目前,为了实现多用户云端访问的分析工作流,常用的手段是在线设计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即为用户提供一个在线的开发环境,用户可以在开发环境中选择所需的软件或子分析模块,并按照自己的分析要求进行串并联连接,这样能够在线建立分析工作流,将在线建立的分析工作流发布共享之后,其余的用户能够云端访问发布共享的分析工作流。但是,该策略的缺点是:开发环境中提供的软件仅为生物信息分析软件中的极少数,无法满足多样化、复杂的分析工作流的开发,而且开发过程无法调试,开发成功率低;当不同软件间的上下游接口存在差异时,容易出现开发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多用户云端访问方法、管理系统,用户无需自行配置Web服务器、编写网络界面,开发用户只需将本地构建好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上传至云端工作流库就可以实现共享,云端访问用户发起请求后计算服务器在云端为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分配计算资源,得到对生物医学数据的分析结果,能够高效的将单用户使用的本地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转化为多用户使用的云端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转化效率高,操作简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多用户云端访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开发用户根据本地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所需计算参数,建立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的参数配置控件,将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及参数配置控件上传至云端工作流库中存储,所述参数配置控件用于传递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所需计算参数的取值,所述云端工作流库中存储有多个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及参数配置控件;
云端访问用户自云端工作流库中选择一个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基于该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的参数配置控件,输入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所需计算参数的取值,再输入生物医学数据;
通过Web服务器将生物医学数据和所需计算参数的取值传递给计算服务器,计算服务器为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分配计算资源,得到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流对生物医学数据的分析结果,并将分析结果回传给Web服务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开发用户建立结果可视化排版规则,Web服务器将分析结果按照所述结果可视化排版规则进行排版和可视化展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93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