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状垂直栽培平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4981.8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0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陈俏彪;朱姝蕊;毛可红;吴志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越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64;A01G18/55;A01G18/6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吴斌林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状 垂直 栽培 方法 | ||
一种管状垂直栽培平菇的方法,包括管状栽培容器、培养料处理和平菇培养,所述培养料处理,培养料按照常规比例混均后进行短时间发酵处理,发酵1‑3天,期间翻堆0‑1次,将培养料进行灭菌,再将上一批第一潮菇采收后的菌丝体进行去杂和无菌粉碎后作为下一次栽培的种源;选取直径为15‑35㎝的管状容器,管状容器裁成长度为100‑200㎝的空心柱型管,再将柱型管立式间距30‑90㎝立式固定摆放,再将空心柱型管外侧打孔径为4‑6㎝的出菇孔,孔间距控制为15‑25㎝;所述经发酵和灭菌后的培养料,在相对洁净的环境用人工或机器与菌种搅拌均匀,即混种处理,再将混有菌种的培养混料从空心柱型管上部管口倒入,倒入期间适当晃动空心柱型管管身,使菌种培养混料充分填实管体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菇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状垂直栽培平菇的方法,包括管状栽培容器、培养料处理和平菇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平菇栽培多为地面、层架、袋裁或容器栽培,地面栽培平菇占用面积大,而层架式栽培设施价格昂贵。而袋栽常采用一次性袋装栽培,每次栽培完成后需要更换一次性袋,装袋、打孔接种等操作繁琐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当前国家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种占地面积小且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及更适合机器化操作平菇的栽培方式,通常情况下平菇在完成平菇第一潮采摘后还存在具有一定活力的活体菌丝,其中还有大量未被吸收完的营养物质,常规栽培的方式是采完第一潮后,进行一定时间休息养菌,然后进行第一潮出菇,甚至多次休息养菌和多次采收,其优点是营养利用率高,其缺点是栽培周期较长,不符合短平快的现代农业要求,尤其在昂贵的控温控湿车间里,长周期栽培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管状垂直栽培平菇的方法,采用柱形多孔管做容器垂直立式栽培平菇,达到立体栽培、重复使用、无需装袋、无需接种的目的,同时,采用一潮出菇,活体菌丝再作下批栽培菌种使用,大大节提高资源的利用,也大大简化了菌种生产程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管状垂直栽培平菇的方法,包括管状栽培容器、培养料处理和平菇培养,所述培养料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培养料按照常规比例混均后进行短时间发酵处理,发酵1-3天,期间翻堆0-1次,将培养料装入大袋或容器进行进行蒸汽灭菌,再将上一批第一潮菇采收后的菌丝体进行去杂和无菌粉碎后作为下一次栽培的种源;
步骤2、选取直径为15-35㎝的管状容器,管状容器裁成长度为100-200㎝的空心柱型管,再将柱型管立式间距30-90㎝立式固定摆放,再将空心柱型管外侧打孔径为4-6㎝的出菇孔,孔间距控制为15-25㎝;
步骤3、所述经发酵和灭菌后的培养料,在相对洁净的环境用人工或机器与菌种搅拌均匀,即混种处理,再将混有菌种的培养混料从空心柱型管上部管口倒入,倒入期间适当晃动空心柱型管管身,使菌种培养混料充分填实管体内。
为了进一步完善,所述食培养料处理中步骤1中的所述种源为步骤3中的菌种,所述菌种包括常规菌种,也包括为上一潮菇采收后的菌丝体进行去杂和无菌粉碎后的碎块。
进一步完善,所述培养料前期准备步骤1中的蒸汽灭菌,主要步骤包括将发酵后培养料装入大袋或容器,通入高温蒸汽进行灭菌;将灭菌温度料内部温度提升至70-90℃,然后停火闷灶9-12小时,完成灭菌后备用;所述大袋为编织袋,以增加蒸汽透性,有助升温。
进一步完善,所述培养料前期准备步骤1中的蒸汽灭菌,也可采用全发酵法,即延长发酵时间到3-6天,翻堆次数增加到2-4次,而不再采用蒸汽灭菌。
进一步完善,所述培养料前期准备步骤3中的菌种用种量体积比控制在10-30%,所述用种量的体积比根据不同品种或环境条件而定。
进一步完善,所述平菇培养包括有培菌管理和出菇管理,所述培菌管理是在菇蕾形成之前的阶段,对菌种混种后的培养混料进行管理,所述出菇管理是菇蕾形成后的管理,包括幼蕾期、成蕾期和成菇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越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越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49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道路坡面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絮凝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