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的亚共晶铸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11877.7 | 申请日: | 202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5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冯俊斌;吴伟;宿建平;胡丽;陈亚荣;于文东;杨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虹冈铸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7/10 | 分类号: | C22C37/10;C22C37/06;C22C37/08;C22C33/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亚共晶 铸铁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的亚共晶铸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为:碳2.90%~3.10%、硅:1.90%~2.10%、锰:0.70%~0.90%、磷:﹤0.06%、S:﹤0.02%、铜:0.80%~1.00%、镍0.1%、钼:0.1%、铬:﹤0.10%,锌:﹤0.12%,锡0.05%~0.10%、余量为铁。本发明中,通过降低了铸铁中的铜、镍、钼合金含量,仍能使得铸铁硬度达到225HB——240HB之间,单铸试棒抗拉强度在650Mpa—660Mpa之间;同时浇注温度降为1390—1400℃,出汤温度降为1530—1550℃,在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需要耗费的电力较少;铁水在1200℃—1250℃时相比于目前的方案仍有较强的流动性,减少铸件缩松缺陷发生的几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亚共晶铸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的亚共晶铸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电子信息、家电、建材及机械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模具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我国模具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409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2966.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95%,随着下游企业对模具材料强度、使用寿命、制造精度、稳定性等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要求更加严格。
目前现有的GGG70L材质铸件基体硬度为220—240HB,抗拉强度基本稳定在700N/mm2,珠光体率能稳定保持在85%以上,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但是铸件成分Cu合金为0.95%、Ni合金为0.95%、Mo合金为0.5%,制造成本较高,在目前合金材料涨价的大背景下,很大程度的压缩了该材质的利润空间;其次,GGG70L材质铸件生产过程中浇注温度较高为1405—1415℃区间,出汤熔炼温度需要达到1550—1570℃,因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再有,该GGG70L材质编号铁水流动性相比于其他材质热流动性较差,在体积收缩过程中,铁水不能起到良好的补缩效果,会造成铸件的缩松缺陷,提高铸件的报废几率,生产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高强度的亚共晶铸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度的亚共晶铸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为:碳2.90%~3.10%、硅:1.90%~2.10%、锰:0.70%~0.90%、磷:﹤0.06%、S:﹤0.02%、铜:0.80%~1.00%、镍0.1%、钼:0.1%、铬:﹤0.10%,锌:﹤0.12%,锡0.05%~0.10%、余量为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铁原料包括钢碎料、启动块和废钢压块。
一种高强度的亚共晶铸铁材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电炉按预热程序通电预热40min,然后将电力调到3100KW给电炉进行升温,在升温过程中在炉内加钢碎料,所述钢碎料由废钢压块经过破碎获得,所述钢碎料直径为3-5cm直径大小,直至钢碎料在炉内溶解成铁水;
(2):在电炉升温过程中,优先依次向炉内加入硅和锰,对炉衬起到保护作用;
(3):在电炉升温过程中,然后继续加入废钢压块,废钢压块完全融化成铁水后,继续加入启动块,并与硅和锰合金溶液完全混合;
(4):在电炉升温过程中,少量分批次加入碳到预计碳合金的目标值,每批次碳合金加入量不超过100kg;
(5):在电炉升温过程中,加入铜,可以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可以细化晶粒,提高铸件的珠光体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虹冈铸钢有限公司,未经南通虹冈铸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18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