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米饭烹饪方法及米饭烹饪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1287.4 | 申请日: | 202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高晗;闫薇;左双全;杨亚鹏;孙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32 | 分类号: | A47J36/32;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麦宝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33 | 代理人: | 赵艳红 |
地址: | 51907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米饭 烹饪 方法 器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米饭烹饪方法,米饭烹饪过程包括沸腾阶段,当米饭烹饪进入沸腾后,对烹饪器具内的分贝值进行采集,并判断采集的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值的差值是否在设定差值范围内,若在设定差值范围内,在沸腾阶段后期按照标准烹饪曲线进行烹饪;若不在设定范围内,对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进行调整后按调整后的烹饪曲线进行烹饪;所述标准烹饪曲线为以标准米水比烹饪时在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本发明的米饭烹饪方法通过在米饭烹饪达到沸腾阶段后通过判断米水的比例来实时调整烹饪功率,实现对电饭煲的智能化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米饭烹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米饭烹饪方法及米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烹饪器具的烹饪曲线大多都是通过温度和时间共同调控,无法根据实时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而在实际烹饪过程中,由于米水量易受消费者烹饪习惯影响,导致多加水的时候由于水分蒸发不完全产生烂饭现象,或在少加水的时候由于烹饪速率过快米粒吸水不充分产生夹生现象。这些烹饪效果都会影响饭煲质量的整体评价和用户体验。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根据米水比例来调整米饭烹饪曲线的一种米饭烹饪方法及烹饪器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提出了一种米饭烹饪方法,米饭烹饪过程包括沸腾阶段,当米饭烹饪进入沸腾后,对烹饪器具内的分贝值进行采集,并判断采集的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值的差值是否在设定差值范围内,若在设定差值范围内,在沸腾阶段后期按照标准烹饪曲线进行烹饪;若不在设定范围内,对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进行调整后按调整后的烹饪曲线进行烹饪;
所述标准烹饪曲线为以标准米水比烹饪时在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对烹饪器具内的分贝值进行采集,并判断采集的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值的差值是否在设定差值范围内包括,采集烹饪器具在设定加热时间t1内的分贝值,判断设定加热时间t1内的平均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值的差值是否在设定差值范围内。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对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进行调整包括
当采集的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值的差值大于设定差值范围时,调整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为第一烹饪曲线,控制烹饪器具在烹饪阶段后期按第一烹饪曲线进行烹饪,第一烹饪曲线的温升速率大于标准烹饪曲线的温升速率;
当采集的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值的差值小于设定差值范围时,调整沸腾阶段后期的烹饪曲线为第二烹饪曲线,控制烹饪器具在烹饪阶段后期按第二烹饪曲线进行烹饪,第二烹饪曲线的温升速率小于标准烹饪曲线的温升速率。
进一步可选地,沸腾阶段的烹饪曲线包括第一加热过程,所述第一加热过程以加热功率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进行加热,第一烹饪曲线在第一加热过程的加热功率大于标准曲线在第一加热过程的加热功率;第二烹饪曲线在第一加热过程的加热功率小于标准曲线在第一加热过程的加热功率。
进一步可选地,沸腾阶段的烹饪曲线还包括位于第一加热过程后的第二加热过程,第二加热过程以恒定功率加热;第一烹饪曲线、第二烹饪曲线和标准烹饪曲线在第二加热过程的加热功率相同。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烹饪曲线在第二加热过程的加热时间大于标准烹饪曲线在第二加热过程的加热时间;
第二烹饪曲线在第二加热过程的加热时间小于标准烹饪曲线在第二加热过程的加热时间。
进一步可选地,当米饭烹饪进入沸腾阶段后,还统计以设定升温速率对米饭加热至设定温度T的加热时间t,比较加热时间t与设定加热时间t2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来判断当前米饭烹饪位置的海拔高度,并根据海拔高度来调整沸腾阶段的加热时间。
进一步可选地,当加热时间t大于设定加热时间t2,判断当前米饭烹饪位置的海拔高于标准海拔高度,延长沸腾阶段的加热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12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