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合板生产自动化加工系统及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0507.1 | 申请日: | 202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1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翁群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东阳木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D1/04 | 分类号: | B27D1/04;B27D1/08;B27G11/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咕咕狗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37 | 代理人: | 苗计伟 |
地址: | 545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合板 生产 自动化 加工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合板生产自动化加工系统及加工方法,包括底座、定位粘合装置和芯板涂胶装置,所述的底座上端左侧设置有定位粘合装置,底座上端右侧设置有芯板涂胶装置;本发明通过特型的木板结构,并且通过机构配合特型木板结构,从而对粘合作业中木板的限位夹持,后续也可以通过裁切等方式将特型木板制成方形用于使用,从而解决了从而无法对木板在粘合时进行有效夹持固定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先挤压后滚压的二重压实方式,大大提升了胶合板的压实强度,从而解决了多层木板进行粘合时,难免会出现部分板材之间由于挤压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胶合板强度性能大大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板材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胶合板生产自动化加工系统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胶合板是由木段旋切成单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胶粘剂胶合而成的三层或多层的板状材料,通常用奇数层单板,并使相邻层单板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胶合而成,胶合板是家具常用材料之一,为人造板三大板之一,亦可供飞机、船舶、火车、汽车、建筑和包装箱等作用材。一组单板通常按相邻层木纹方向互相垂直组坯胶合而成,通常其面板和内层板对称地配置在中心层或板芯的两侧。
生产胶合板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一、由于需要多层木板相互之间进行粘合,针对木板面进行夹持会干涉木板的贴合过程,针对木板边进行夹持也会导致木板无法进给至粘合,从而无法对木板在粘合时进行有效夹持固定;二、多层木板进行粘合时,难免会出现部分板材之间由于挤压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胶合板强度性能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合板生产自动化加工系统及加工方法,具有特种板材辅助夹持以及自动涂胶、均匀加压等功能,解决了上述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胶合板生产自动化加工系统,包括底座、定位粘合装置和芯板涂胶装置,所述的底座上端左侧设置有定位粘合装置,底座上端右侧设置有芯板涂胶装置;
所述的定位粘合装置包括定位抵板、辅助限位板、固定机构、安装座、推进气缸、推进板、滑动杆、L型压实板和压实机构,定位抵板设置在底座上端后侧,辅助限位板设置在定位抵板前端左侧,底座上端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左端内壁上设置有固定机构,底座上端前侧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后端设置有推进气缸,推进气缸后端设置有推进板,推进板后端左右对称通过滑动方式设置有滑动杆,两滑动杆后端共同设置有L型压实板,L型压实板下端内壁上设置有压实机构;通过固定机构和辅助限位板将面板和中板进行限位夹持固定,当芯板涂胶后并进给至粘合位置,推进气缸通过推进板和滑动杆的配合带动L型压实板向后进给,从而通过压实机构将面板、芯板和中板压实为一体,从而制成胶合板,本发明通过特型的木板结构,从而通过辅助限位板和固定机构配合特型木板结构,从而方便了对粘合作业中木板的限位夹持,后续也可以通过裁切等方式将特型木板制成方形。
所述的压实机构包括辅助弹簧、滑动导槽、进给开合架、进给杆、转动辊、铰接座和铰接杆,推进板和L型压实板之间设置有辅助弹簧,L型压实板下端内壁上开设有滑动导槽,进给开合架通过滑动方式与滑动导槽相连接,进给开合架上端通过滑动方式左右对称设置有进给杆,转动辊通过轴承设置在进给杆外壁上,推进板后端设置有铰接座,铰接座上下两端内壁之间通过铰接方式左右对称设置有铰接杆,铰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方式与进给杆上端相连接;当L型压实板将面板、芯板和中板压为一体时,L型压实板停止进给,推进板带动进给开合架通过挤压辅助弹簧继续进给,进给开合架抵触L型压实板后端内壁无法进给时,推进板继续进给从而通过铰接杆和进给杆的配合,带动转动辊向左右两侧张开进给,转动辊抵压在L型压实板后端内壁上滚动进给,从而对面板、芯板和中板进行二次挤压,并使其中的胶料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东阳木业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市东阳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05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