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中基质结合态隐蔽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前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09173.6 | 申请日: | 202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6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 发明(设计)人: | 马良;胡宇潇;谭红霞;张宇昊;黄颖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基质 结合 隐蔽 赤霉烯酮 快速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中基质结合态隐蔽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前处理方法。该方法以玉米谷物为原料,包括粉碎、酶水解、提取、净化四个步骤,其特征在于,前处理包括样品粉碎过程、酶水解过程,有机溶剂提取和离心净化过程,通过特定酶水解步骤,将与玉米中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基质结合的隐蔽型ZEN释放出来,从而准确分析得出玉米中ZEN的污染水平。此法具有前处理耗时短,成本低,用量少,过程简单,操作容易,结论可靠,重现性好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中基质结合态隐蔽型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的快速前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ZEN是玉米、小麦、饲料等谷物及产品中污染最严重的霉菌毒素之一,尤其玉米、玉米产品和玉米饲料是 ZEN 最主要的污染物。
目前ZEN检测主要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方法或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进行定量检测,然而近几年发现除了常规毒素形态以外还存在隐蔽型毒素,这类隐蔽态毒素在传统主流色谱等检测方法和前处理方法中,由于其结构、溶剂的极性变化等原因造成在检测中往往被忽略,但是当漏检的隐蔽态毒素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经水解、氧化还原等代谢过程,可释放出有毒的毒素原型分子,给食品安全、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隐患。
已有研究发现玉米中存在基质结合态隐蔽型ZEN,它们与玉米基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该基质结合态隐蔽型ZEN与原始ZEN化学结构相同,在玉米基质分子影响部分ZEN形成隐蔽态不能在常规ZEN检测方法中检出而造成实际ZEN检测含量偏低,但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消化系统后会在消化过程中将该部分隐蔽型ZEN释放出来,造成这部分ZEN重新暴露和造成毒性危害。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操作容易、成本低、耗时短、分析检测时间短的前处理方法及其检测方法,降低玉米及相关产品中基于ZEN隐蔽型的漏检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玉米中基质结合态隐蔽型ZEN的前处理方法,此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并能有效的水解游离释放与基质结合的隐蔽型ZEN。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玉米中基质结合态隐蔽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前处理方法。
优选的,通过酶水解方法释放出玉米中与大分子基质成分结合的隐蔽型ZEN,从而准确提取玉米中污染的玉米赤霉烯酮。
优选的,玉米首先粉碎后,经纤维素水解,α-淀粉酶和复合蛋白酶水解,再加入有机试剂提取,最后离心净化。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通过使用7%~8%纤维素酶,在pH4.5~5.5条件水解2.5~6.5h,将玉米中与纤维素大分子结合的玉米赤霉烯酮游离出来。
优选的,所述方法通过使用8%~9%α-淀粉酶,在pH6~7条件水解2.5~6.5h, 将玉米中与淀粉类大分子结合的玉米赤霉烯酮释放出来。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通过使用7%~9%复合蛋白酶,在pH6~7条件水解3.5~6.5h,将玉米中与蛋白类大分子结合的玉米赤霉烯酮释放出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使用7%~8%纤维素酶,在pH4.5~5.5条件水解2.5~6.5h,再通过使用8%~9%α-淀粉酶和7%~9%复合蛋白酶,在pH6~7条件水解2.5~6.5h,释放出玉米中与纤维素、淀粉类、蛋白类大分子结合的隐蔽型ZEN,从而准确分析得出玉米中ZEN的污染水平。
(2)其他检测方法中因为没进行该前处理方法,常规方法提取无法对基质结合的隐蔽型ZEN提取,因而无法真实的反应出玉米谷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ZEN标准曲线图(相对百分吸光率与浓度的对数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91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