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片、电芯组件和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8502.5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7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杰;郭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28 | 分类号: | H01M50/528;H01M50/531;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州德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81 | 代理人: | 林玉旋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电池 | ||
本申请提供了极片、电芯组件和电池,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一种极片,极片的极耳具有焊接区,焊接区包括多个焊接位,焊接位的极耳的厚度与极耳的未经过焊接的部位的厚度比为(2‑12):(3‑30)。该极耳的焊接效果较好,避免出现过焊和虚焊的情况,极耳的电阻较小,电芯具有较高的电芯容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极片、电芯组件和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锂离子电池的质量和性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锂电池中,极耳与连接片之间大多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一般采用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虚焊或过焊的问题,影响极耳与连接片之间的连接,并且影响极片和电芯的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极片、电芯组件和电池,以降低极耳焊接出现的虚焊或过焊的概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极片的极耳具有焊接区,焊接区包括多个焊接位,焊接位的极耳的厚度与极耳的未经过焊接的部位的厚度比为(2-12):(3-30)。
本申请提供的极片的极耳为经过焊接后的极耳,极耳的厚度相比于未经过焊接的极耳减小。极耳的厚度变化对于极片的电阻等电性能具有影响。若极耳的厚度变化较大,可能焊接压力较大,功率过大,会导致导电层裂痕增加,进而极片电阻增加,电芯IMP(交流电阻)增大,并且导致电芯的容量降低、倍率减小和循环寿命降低。若极耳的厚度变化较小,可能焊接效果过低,焊接不良,进而出现虚焊的情况。同样会导致极片电阻增加,电芯IMP(交流电阻)增大,并且导致电芯的容量降低、倍率减小和循环寿命降低。本申请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当极耳在焊接前后的厚度比值在(2-12):(3-30)范围内,极耳的焊接效果较好,避免出现过焊和虚焊的情况,极耳的电阻较小,电芯具有较高的电芯容量和循环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焊接位的周边具有挤压区,挤压区的极耳的厚度、焊接位的极耳的厚度与极耳的未经过焊接的部位的厚度比为(4-32):(2-12):(3-30)。
在焊接过程中,焊接位的极耳的厚度减小,受到挤压的材料会在焊接位的周边凸起,形成挤压区。挤压区由于厚度较大,因此会影响极耳的电阻。焊接后的挤压区的厚度变化在上述范围内,极耳的焊接效果较好,电阻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包括基膜和设置于基膜两侧的导电层,焊接位的极耳的基膜的厚度与未经过焊接的极耳的基膜的厚度比为4:(5-7)。
在焊接过程中,基膜的厚度与导电层的厚度均会发生变化,基膜的厚度能够反映极耳的受到的焊接作用程度。基膜在该厚度变化范围内,极耳的焊接效果较好,电阻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焊接位的极耳的一侧导电层的厚度与未经过焊接的极耳的一侧导电层的厚度比为(7-9):10。
导电层的厚度对极耳、极片的厚度影响较大,若导电层的变化较大,可能会出现过焊的情况,若导电层的变化较小,可能会出现虚焊的情况。在上述厚度变化范围内,导电层的电阻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经过焊接的极耳的电阻与未经过焊接的极耳的电阻之比为(5-6):10。通过适宜的焊接工艺,焊接后的导电层的电阻较小。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包括连接片和电芯,电芯包括上述极片,连接片与极片的极耳焊接形成多个焊接位。
该电芯组件采用上述极片,电芯组件的电阻较小,电芯电阻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包括基膜和设置于基膜两侧的导电层,基膜的一侧的导电层和与导电层焊接的连接片形成转接层,未经过焊接的极耳的导电层与连接片的厚度之和与转接层的厚度之比为(7-8):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8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