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殊骨架线圈绕制装置及绕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2346.1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4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剑;高云霞;梅韬;焦彤;刘晨旭;潘凯;姚瑶;吴玮;刘兴兴;王奚;陈怡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1F41/098;H01F41/09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王永芳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殊 骨架 线圈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殊骨架线圈绕制装置及绕制方法,绕制装置包括固定支架、伺服电机、涂胶机构、输线机构、平移机构和PLC工控机,所述固定支架具有轴体结构,用于固定碗形骨架;所述涂胶机构对绕制过程中的碗形骨架涂胶,所述输线机构包括张力器和输线针,经张力器张紧后的漆包线由输线针输出后缠绕在碗形骨架上;所述平移机构用于带动输线针沿碗形骨架的轴向往复运动,使漆包线往复缠绕在碗形骨架上;所述PLC工控机控制伺服电机的旋转、控制纵向位移机构带动涂胶头靠近或远离骨架线圈,并控制平移机构带动输线针沿碗形骨架的轴向往复运动,实施线圈的自动绕制。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及方法能够实现漆包线的自动绕制,使绕制的线圈满足其技术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圈绕制和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特殊骨架线圈绕制装置及绕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相关行业中,线圈仅有在圆柱体、圆环上才能开展半自动化绕制,根据工艺要求实现漆包线的均匀排绕,绕制的分布效果较好,产品有:电动机定子绕组、转子、变压器线圈、喇叭音圈等,且该类型产品的本体为圆柱体或圆环,表面平整,无较大的坡度。军工特殊装备上需要用到碗形骨架线圈(即以碗形骨架为本体绕制的线圈),然而,尚未有能在碗形骨架(图1)上绕制漆包线的相关自动化设备。由于碗形骨架的外表面为圆弧状,弧面弧度大,且不规则,绕制漆包线的难度较大,目前绕制生产的过程仅能通过人工绕制的方法完成绕制工作。绕制漆包线过程,为避免漆包线从弧面上滑落,确保绕制效果,生产工艺方法较为复杂和耗时。对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和绕制手法依赖较大,产品的一致性很难保证。
目前碗形骨架上绕制漆包线的工艺方法如下:
(1)先在碗形骨架外表面绕制Φ角线圈和贴绝缘纸,涂X98-11胶处理,待胶干后,将碗形骨架通过绕制工装固定夹紧,安装在手动绕制的转轮上,准备使用漆包线绕制线圈部件;
(2)碗形骨架外表面弧形为不规则形状,在绕制线圈部件时,需先在表面涂X98-11胶,再用漆包线绕制线圈部件,将漆包线引出端固定在碗形骨架的底端,使用医用橡皮膏粘贴固定,再左手手动牵引漆包线,施加适当的力,拉直待绕制的漆包线,右手旋转绕制的转轮,每转逆时针动1圈即实现将漆包线绕制在碗形骨架表面。绕制过程需左右手配合,目视观察漆包线的绕制效果,避免在弧形面出现漆包线滑落的现象。初始时,从碗形骨架的底端往碗口方向绕制,然后返回,每绕制完1层后,需人工检查漆包线绕制效果,并压紧漆包线;
(3)由于表面涂X98-11胶后,胶液增加了碗形骨架表面的滑动性,碗形骨架表面的漆包线在绕制的拉紧过程中易滑落,绕制难度大,漆包线的位置难以准确控制。为将漆包线固定在弧形面上,仅在绕制第1层和第2层过程中,允许少量漆包线使用交叉法,将漆包线交叉斜绕,从而拉紧底层的漆包线,避免出现漆包线滑落现象;
(4)在每绕制一层后,需采用塑料压片将线包表面压贴平顺,使漆包线包裹在碗形骨架表面;再开展下一层的绕制,从第3层至第9层的绕制过程中,需确保漆包线均匀排绕,确保绕制的漆包线有效黏贴碗形骨架的表面;
(5)绕制线圈部件的交叉和不均匀分布,将导致通电后对其磁性的影响大,出现线圈磁场不同轴的现象,造成产品控制上出现扰动现象。绕制完成的碗形骨架,需配套安装工艺陀螺,开展电磁感应电压检测,若测试不满足工艺指标要求,则需将绕制的漆包线调整线圈的分布,使部分漆包线靠近底端略多,若仍不满足指标要求,需将漆包线全部拆除,重新绕制;
(6)通过电磁感应测试的样品,再流转后续工序开展烘干、绕制和装配等工步。
综上所述,目前在碗形骨架表面仅能通过人工手动方法开展漆包线的绕制,在绕制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工绕制过程,手动牵引漆包线的力矩不稳定,绕制过程漆包线的落点散布较大,从而导致绕制的线圈样品在电磁感应检测时,存在测试结果离散度较大,部分样品无法通过修正,需拆除重新绕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23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