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自动门关闭速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2016.2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9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安雪梅;王连昌;王建洪;陈超;王伟;谭小均;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70 | 分类号: | E05F15/7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自动门 关闭 速度 控制 方法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自动门关闭速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当自动关门时,通过识别车门关闭状态、车窗玻璃关闭状态、天窗关闭状态和空调外循环风速,从而判断整车通风状态,配置对应的速度值模式,保证稳定的自动关门速度。当关门工况需要克服较大的系统阻力,配置较大的自动关门速度,保证关门功能的可靠实现;当关门工况需要克服较小的系统阻力,配置较小的自动关门速度,保证关门过程的平稳性和低噪音,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对车门的自动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自动车门在关门运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系统阻力包括:四个车门或后背门重力矩(以下简称“车门重力矩”)、旋转机构摩擦阻力、密封胶条反向作用力、车内静压作用力以及锁和锁销接触阻力。当自动关门到接近全关位置时,系统阻力由车门重力矩+旋转机构摩擦阻力,短时间内增大为车门重力矩+旋转机构摩擦阻力+密封胶条反向作用力+车内静压作用力+锁和锁销接触阻力,此时自动关门系统需要依靠电动驱动机构提供的主动力和自动运动速度产生的惯性,共同克服该系统阻力,进入自动门锁的吸合触发区,触发吸合功能,实现自动关门。
其中车内静压作用力大小,对于同一车辆,主要由乘员舱是否密闭和空调外循环的吹风速度决定的:当乘员舱非密闭时,车内静压力最小;当乘员舱密闭且空调外循环吹风速度最大时,车内静压最大。最新的汽车设计,为了更好地满足车内噪音和舒适性要求,车内向车外的排气通道设计复杂,排气速度较慢。因此车内静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较大。
现有的自动车门自动关门速度策略是:在同一环境温度条件下,只有一种关门速度值,电动主动驱动机构能提供的主动力有限,为了克服车内静压最大值,需配置较大的关门速度,造成的问题是:当车内静压值较小时,自动关门的平稳性和声音水平就很差。
专利文献CN111305691A公开了一种车门关闭乘员舱排气系统,其是在车门开启时即控制车窗玻璃下降,使车舱内的空气在之后车门关闭时,即可通过打开的车窗玻璃排出车外,减小关门气阻,使关门轻便。该控制方法会引起用户使用上很大的不便利,当用户只想打开车门和关闭车门,该控制方法会使用户的车窗玻璃自动打开,每次完成关门动作后还需要关闭车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自动门关闭速度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通过设计自适应车内静压调速的自动门功能逻辑,可以有效解决自动关门的运行平稳性和克服较大系统阻力实现关门功能的矛盾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自动门关闭速度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是:由自动车门控制器接收所有车门开闭状态信号、车窗玻璃位置信号,判断自动关门过程中乘员舱为通风或是非通风状态,同时接收空调外循环风速档位信号,识别空调外循环风速;然后通过查询通风/非通风状态、空调外循环风速与关门运行速度对应表,获得对应的关门速度,以所述关门速度控制车门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非通风状态、空调外循环风速与关门运行速度对应表是预先存储于自动车门控制器中的,对应关系是根据实际车辆状态将车内静压作用力最小工况到车内静压力最大工况分成几个不同系统阻力区间,每个区间段配置标定状态的自动关闭车门运行速度,当车内静压作用力较小时,配置较小的自动关门运行速度;当车内静压作用力较大时,配置较大的自动关门运行速度。
具体地,当乘员舱为通风状态时,对应于车内静压作用力最小工况:当乘员舱为非通风状态且空调外循环风速是最高档位时,对应于车内静压作用力最大工况。
进一步地,当除需控制关闭的车门外,其他车门为关闭状态且车窗玻璃均在关闭位置,则判断乘员舱为非通风状态,否则判断乘员舱为通风状态。
具体地,所述车门包括两侧的车门和后背门,所述车窗包括两侧的车窗和天窗。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汽车自动门关闭速度控制系统,其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20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