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8852.8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6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和平;贾俊国;于文斌;钱科军;朱卫东;宋锦海;高慧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国网苏州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2 | 分类号: | B60L53/62;B60L53/6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顾品荧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ms 报文 监视 电动汽车 安全 充电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安全控制模块建立与BMS电池系统和充电桩控制模块的通信连接,并实时采集BMS电池系统和充电桩控制模块的通信报文;
步骤2、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内部署有多个安全防护算法,多个安全防护算法对通信报文进行处理,以判定报文异常;
步骤3、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判断是否存在至少一个安全防护算法异常;
步骤4、若是,则所述安全控制模块控制充电桩断开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安全防护算法为5种,包括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内的阈值R1与充电机状态报文的电压输出值和电池充电总状态报文的电压测量值偏差值A1进行比较,当A1大于R1时,则判定报文异常;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内的阈值R2与充电机状态报文的电流输出值与电池充电总状态报文的电流测量值偏差值进行比较,当A2大于R2时,则判定报文异常;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对SOC、最大需求电流、最大需求电压、单体最高电压、单体最高温度数值与设定的范围进行比较,当超出设定范围时,则判定报文异常;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对电池充电总状态报文的最高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V1与电池充电参数报文的单体电池最高允许充电电压V1max进行比较,当V1大于V1max时,则判定报文异常;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对电池充电总状态报文的电压测量值V2与电池充电参数报文的的最高允许充电总电压V2max进行比较,当V2大于V2max时,则判定报文异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安全控制模块首先通知充电桩的充电桩控制器停止充电,若充电桩未动作,则断开充电桩的直流输出接触器,停止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控制模块通过RS485总线通知充电桩控制器停止充电,并通过控制线控制直流输出接触器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BMS电池系统通信连接。
6.一种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系统,包括车载电池和为车载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桩,所述车载电池还通信连接有位于电动汽车内的BMS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控制模块、安全控制模块和直流输出接触器,所述安全控制模块通过CAN线与BMS电池系统通信连接,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实时采集BMS电池系统的通信报文,并对通信报文进行解析;所述安全控制模块通过RS485总线与充电桩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并通过控制线控制直流输出接触器动作,当所述安全控制模块检测到通信报文异常时,控制充电桩断开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控制模块包括CAN总线接口、数据处理单元、存储单元和以太网通讯单元,所述CAN总线接口用于连接CAN总线,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接收BMS电池系统的通信报文并对报文信息进行处理,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内部署有多个对报文信息进行处理的安全防护算法,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通信报文并通过以太网通讯单元传输至位于外部的处理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防护算法中出现至少一个异常时,则安全控制模块控制充电桩断开充电。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BMS报文监视的电动汽车安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控制模块首先通过RS485总线通知充电桩的充电桩控制器停止充电,若充电桩未动作,则通过控制线断开充电桩的直流输出接触器,停止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国网苏州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国网苏州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85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