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0590.0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1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兰均;张永鹏;刘帅;史宇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3/22;H02H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开关 可控 避雷器 装置 | ||
1.一种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固定元件F1、可控元件F2和可控元件F3,固定元件F1、可控元件F2和可控元件F3构成避雷器本体,避雷器本体的一端连接相母线,另一端接地连接,可控元件F3的两端经同轴电缆LA与监测系统的输入端连接,监测系统的输出端分别经触发系统TA和触发系统TB与气体开关SA和气体开关SB的触发极连接,气体开关SA和气体开关SB的高压电极与可控元件F2的一端连接,气体开关SA和气体开关SB的地电极分别与可控元件F3共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采集单元A、信号处理单元B和控制输出单元C;信号采集单元A经同轴电缆LA直接接于可控元件F3两端,LA芯线接可控元件F3的高电位端,LA屏蔽层与可控元件F3的接地端相连,信号采集单元A的输入端接电感L1-A和电感L1-B,电感L1-A和电感L1-B的一端共同接LA输出端的芯线,另一端分别接整流电路H1-A、滤波储能电路C1-A和整流电路H1-B、滤波储能电路C1-B;滤波储能电路C1-A的一端分别与信号处理单元B的电压跟随电路V1-A以及控制输出单元C的可控固体开关Sw1-A相连,另一端经检测电路N1与可控固体开关Sw1-A相连;滤波储能电路C1-B的一端分别与信号处理单元B的电压跟随电路V1-B以及控制输出单元C的可控固体开关Sw1-B相连,另一端经检测电路N2与可控固体开关Sw1-B相连;电压跟随电路V1-A和V1-B输出电压分别与电压比较电路WA和WB的阈值电压比较,检测电路N1和检测电路N2分别经同轴电缆LB1和LB2与信号处理电路LO1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线路正常运行时,监测系统输入电流为uA级,分别经整流电路H1-A、H1-B对储能电容C1-A、C1-B充电,电压幅值与阀片F3交流电压峰值相等,电压跟随电路V1-A输出电压小于电压比较电路WA的正阈值电压,电压跟随电路V1-B输出电压小于电压比较电路WB的负阈值电压,电压比较电路WA和WB输出低电平,可控固体开关Sw1-A和Sw1-B均不动作,检测电路N1、N2无输出,装置不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正极性雷电压,储能电容C1-A被充电,极性为正,经电压跟随电路V1-A输出的电压大于电压比较电路WA的正阈值电压,电压比较电路WA输出高电位,控制可控固体开关Sw1-A闭合,储能电容C1-A经可控固体开关Sw1-A放电,检测电路N1检测到回路电流,并输出信号给信号处理电路LO1,信号处理电路LO1接收到检测电路N1回路信号时,选择单路工作模式,通过LC2输出信号到触发系统TB,或选择同步工作模式,经LC1、LC2输出两路信号同时触发系统TA、TB。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负极性雷电压,有储能电容C1-B被充电,极性为负,经电压跟随电路V1-B输出的电压大于电压比较电路WB的负阈值电压,电压比较电路WB输出高电位,控制可控固体开关Sw1-B闭合,储能电容C1-B经可控固体开关Sw1-B放电,检测电路N2检测到回路电流,并输出信号给信号处理电路LO1,信号处理电路LO1接收到检测电路N2回路信号时,选择单路工作模式,通过LC1输出信号到触发系统TA,或选择同步工作模式,经LC1、LC2输出两路信号同时触发系统TA、TB。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开关型可控避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触发系统TA和触发系统TB的输入端分别与监测系统控制输出单元的LC1和LC2相连,触发系统TA和触发系统TB的输出端分别通过高压屏蔽电缆LD1、LD2与气体开关SA和气体开关SB的触发输入端相连,LD1的芯线接到气体开关SA的触发极QA,屏蔽层接到气体开关SA的地电极EA,LD2的芯线接到开关SB的触发极QB,屏蔽层接到开关SB的地电极E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059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