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转子轴扭转疲劳试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9685.0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0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夏广明;李军;李奇;王鹏;井琦;常悦彤;赵隆卿;刘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5 | 分类号: | G01M13/025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杜森垚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转子 扭转 疲劳 试验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轴扭转疲劳试验系统,包括高压油源、处理器、角度传感器、扭转液压缸、扭矩传感器、转子轴、上盖板、下支座、支撑弹簧、支撑导柱、花键连接柱;高压油源通过高压油管与扭转液压缸连接;处理器通过数据数分别与高压油源、角度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连接;角度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安装在扭转液压缸上;花键连接柱通过短螺栓安装在扭矩传感器上,转子轴的输出端花键与花键连接柱的花键连接端连接;转子轴安装在下支座的圆槽中,上盖板安置在转子轴上,使上盖板和下支座通过长螺栓固定并夹紧转子轴,上盖板和下支座之间设有多个支撑导柱,且支撑导柱外套接有支撑弹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评价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转子轴扭转疲劳试验系统,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评价。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为电能,驱动方式主要为电机驱动,电机、电池、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总成,因此电机的可靠性评价尤为重要。当前考核电机的试验评价主要有总成耐久性试验和整车可靠性试验。
电机转子轴是新能源汽车电机总成的关键零件,电机转子总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旋转并输出扭矩,转子轴是转子总成中负责输出扭矩的核心零件。随着电机产品的高速化、轻量化发展,同时为提升电机的功率密度,转子轴产品轻量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目前转子轴轻量化的主要途径是空心化,通过切削加工或旋锻成形等工艺,制造空心薄壁的转子轴。由于空心化降低了转子轴的承载面积,减小了转子轴的安全系数,同时转子轴输出扭矩波动变化,容易产生疲劳失效,因此为有效评价转子轴的可靠性和实现极致轻量化设计,有必要开发和应用转子轴疲劳试验评价方法。
CN103398842B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疲劳测试的加力装置,包括顶板、电机安装座以及配重机构,电机安装座安装在顶板上,且电机安装座上设有限位槽或限位孔;配重机构包括安装在顶板上的上导轨以及与上导轨相配的联轴器座,联轴器一端安装在联轴器座上,联轴器的另一端有与被测电机输出轴连接的连接套,两滑轮通过滑轮座分别安装顶板上并位于上导轨的两侧,固定在联轴器座上的吊带分别设置在两滑轮上,且吊带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配重块、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配重块。
CN103424697B公开了一种电机疲劳测试机,台面升降装置包括驱动机构、独立第一和第二平台以及线性滑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在底板上的驱动电机和与滑动板连接的传动件,线性滑动机构的滑动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导向块,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平台下部的滚轮别与第一和第二导向块相接,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分别套装在至少两上导柱上;加力机构的电机安装座安装在顶板,配重机构的联轴器座与上导轨相配,联轴器一端安装在联轴器座上、另一端具有连接套,两滑轮安装顶板上,固定在联轴器座上的吊带分别设置在两滑轮上,吊带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配重块、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配重块。
CN207301283U公开了一种电机疲劳测试简易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固定座,固定座的底部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的方槽,方槽内滑动安装有条形滑块,且条形滑块的底部延伸至方槽外并固定安装在底座顶部,固定座的上方设有固定块,固定座的顶部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的第一凹槽,固定块的底部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电机,且电机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凹槽内。
目前还没有针对电机转子轴的疲劳试验方法和试验系统,仅有电机总成耐久性试验,其可以验证各种工况下电机总成的可靠性,但无法评价转子轴的疲劳性能、安全系数、疲劳极限强度等,不能准确指导转子轴的轻量化设计和疲劳评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电机转子轴扭转疲劳试验系统,根据电机工况分析转子轴输出扭矩载荷情况,通过试验系统直接将放大一定安全系数的扭矩载荷加载到转子轴上,直接考核转子轴疲劳性能,最终确定转子轴的疲劳安全系数和疲劳极限强度,判断转子轴是否满足电机总成的可靠性要求,是否具有进一步轻量化的潜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96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