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价血清内源性化合物基质效应的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9452.0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9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董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黄嘉同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34;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上义众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5 | 代理人: | 谭勇 |
地址: | 400714 重庆市北碚***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血清 内源 化合物 基质 效应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价血清内源性化合物基质效应的分析方法:收集不同来源血清样本;配制标准溶液;制备混合样本;三种溶液平行进行前处理;将三种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进行分析;计算血清与标准溶液相对基质效应;20%≤ME%≤20%,基质效应可忽略;ME%>20%,基质效应抑制严重;ME%<‑20%,基质效应增强严重。本申请方法可以对所有不用来源人血清进行基质效应评价,完美解决了同一患者血清量少的难题;解决因无空白基质无法采用柱后输入法进行基质效应评价的问题;摒弃传统基质提取后添加法需扣除血清基质本身信号值的分析步骤;简化过程,通过同位素稀释定量弥补了基质效应,内标法提高了准确度和精密度,因此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之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评价血清内源性化合物基质效应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基质效应定义为:样品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成分对待测物测定值的综合影响,在所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中,基质效应是导致方法不准确的主要因素,也是项目开发验证中必须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基质效应,报道多采用改进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净化样品、优化色谱条件,使分析物与内源性干扰物质色谱分离、改善质谱条件,选用不同的离子源、使用灵敏度更好的仪器,减少进样量等,为了补偿基质效应,文献多采用配制基质匹配的校正曲线进行定量,或是通过同位素内标校正基质效应对分析物离子化的影响。目前评价基质效应的方法主要有基质提取后加入法和柱后灌注法。
其中,基质提取后加入法是空白基质样本经前处理后添加待测分析物(标准品)与相同浓度标准品的信号响应的差异,它影响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能够得出基质抑制或基质增强的绝对比例,无法评估基质对整个进样过程的影响;如果样品中被分析物浓度已知,则可将分析物加入纯溶剂中,使之达到与样品中分析物的浓度一样。如果样品中分析物浓度未知,或者是纯粹的无分析物的基质无法得到,则可用分析物的同位素内标分别加入到样品和纯溶剂中,比较二者响应差别。通常基质效应可用抑制系数衡量,绝大部分情况下降低信号响应,抑制系数<1,少数情况下,也能增强响应信号,此时抑制系数>1;一般是①用流动相配制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待测物,并加入内标,测得响应值;②空白血浆提取后加入与①相同浓度的待测物和内标,测响应值;基质效应 ME%=响应值②/响应值①×100%。
而柱后灌注法该方法是在柱后不断注入同位素标记物溶液,同时将空白基质提取溶液进样到液相色谱柱中。该方法能对整个进样过程基质效应进行评估,待同位素标记物溶液进入质谱后会显示出一段基线响应,在连续进样的过程中评估出峰时间基质的影响,若信号不稳定,出现基线抑制或增强,都表明存在基质效应。柱后灌注法能直观的展现整个采集过程的基质效应情况,但不能给出具体的数值;且柱后灌注法液相输入的仍然是空白基质。
由于存在内源性分析物的样品不存在空白基质,而目前这两种技术都只是针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评价,不适用于内源性分析物的基质效应评价。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方法只能对特定的样本进行基质效应评价,对于大量不同来源人血清样本,操作步骤费事费力,致基质效应评价不准确、繁琐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评价血清内源性化合物基质效应的分析方法。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评价血清内源性化合物基质效应的分析方法,其关键在于:
a、收集不同来源血清样本;
b、标准溶液的配制:使用配制标准曲线的基质溶解低值和高值两个不同浓度水平的目标物溶液;
c、混合样本的制备:分别将标准溶液和不同来源血清样本按1:1比例进行混合;
d、将标准溶液、不同来源血清样本和混合样本进行前处理;
e、测定:将上述三种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进行分析,得到三种溶液的面积比,待测物峰面积比/待测物同位素内标峰面积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黄嘉同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黄嘉同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94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部件多角度旋转支撑装置
- 下一篇:一种缝纫机机壳底板装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