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8578.6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江文养;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曼润高分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00 | 分类号: | C08L7/00;C08L9/06;C08L67/00;C08L75/04;C08L27/06;C08L27/18;C08L67/06;C08L47/00;C08K5/18;C08K5/17;C08K5/3437;C08K5/405;C08K5/07;C08K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华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8 | 代理人: | 李超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韧性 水闸 橡胶 密封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份数的原料:天然橡胶40‑60份、丁苯橡胶30‑70份、合成纤维5‑10份、硬脂酸1‑5份、促成剂2‑8份、防老剂1‑5份、聚四氟乙烯10‑30份,增韧剂10‑15份,所述合成纤维配比为1‑5:2‑8:4‑12份数的聚酯纤维、氨纶和氯纶混合制成,所述促成剂配比为1‑5:2‑8:3‑7:4‑12:10‑15份数的N‑二甲基对甲基苯胺、三乙胺、氢喹啉、四甲基硫脲和乙酰丙酮钒混合制得,所述防老剂配比为:1‑6:2‑10份数的对苯二胺和苯胺混合制得,所述增韧剂为配备为1‑10:2‑8份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和聚丁二烯混合值制得,本发明通过在常见橡胶密封件制备方法上添加增韧剂和防老剂,就可增加橡胶密封件的韧性和使用寿命,建义大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橡胶密封制品是各类机械的重要基础元件,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离不开它;橡胶密封元件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机器的使用寿命及运转可靠性;如果密封件质量低劣,轻则带来损失和麻烦,重则会造成恶性事故;橡胶密封件在使用过程中对其韧性的要求很高,因为橡胶密封件在机械元件的工作中,由于机械元件在工作时对橡胶密封件的扭力很大,橡胶密封件韧性差的话,直接造成了机械元件的损坏,且有些机械元件处于低温环境中,对于橡胶密封件的耐低温性能的要求也很高;
现有技术中的橡胶密封件的韧性无法满足实际使用时的需求,同时橡胶原料在进行预处理时不方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天然橡胶40-60份、丁苯橡胶30-70份、合成纤维5-10份、硬脂酸1-5份、促成剂2-8份、防老剂1-5份、聚四氟乙烯10-30份,增韧剂10-15份。
优选地,所述合成纤维配比1-5:2-8:4-12份数的聚酯纤维、氨纶和氯纶混合制成。
优选地,所述促成剂配比1-5:2-8:3-7:4-12:10-15份数的N-二甲基对甲基苯胺、三乙胺、氢喹啉、四甲基硫脲和乙酰丙酮钒混合制得。
优选地,所述防老剂配比为:1-6:2-10份数的对苯二胺和苯胺混合制得。
优选地,所述增韧剂为配备为1-10:2-8份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和聚丁二烯混合值制得。
一种改性高韧性水闸橡胶密封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材料预处理,先对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进行预处理;
S2:然后再将S1步骤中预处理完的材料和剩余材料放入开炼机内开炼;
S3:再放入硫化机内,进行硫化,硫化冷却后冷却至室温然;
S4:然后再放入到模具内成型,再进行冷却、剥离和去毛边。
优选地,S1步骤中的原材料预处理,先将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放入60-70摄氏度的烘房内烘0.2-0.5小时,待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强度达到0.5-1兆帕时才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优选地,S2步骤中的开炼机的温度为35-50摄氏度,在升至以上区间内的温度时才可将物料放入开练,开练的时间为0.5-2小时,然后静置5-10小时,然后再次进行开炼,时间为1-2小时。
优选地,S3步骤中的硫化处理具体温度为150-200摄氏度,保温5-10分钟,压力控制在5-15兆帕。
优选地,再将S3步骤中得出的胶体倒入成型模具内,再次静置2-6小时,然后再将模具打开,取出模具内的胶体,在通过人工或者机器去除模型压铸成型留下的毛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曼润高分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曼润高分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85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