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孔开口的蚀刻轮廓控制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483571.5 | 申请日: | 2021-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熊德智;张亦谆;王谊珍;涂元添;林焕哲;吴俊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1/8238 | 分类号: | H01L21/8238;H01L27/09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杨佳婧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蚀刻 轮廓 控制 | ||
本申请涉及通孔开口的蚀刻轮廓控制。一种方法,包括:在源极/漏极区域之上形成源极/漏极接触件;在源极/漏极接触件之上形成蚀刻停止层,并且在蚀刻停止层之上形成层间电介质(ILD)层;执行第一蚀刻工艺,以形成延伸穿过ILD层的通孔开口以及蚀刻停止层中的凹部;氧化蚀刻停止层中的凹部的侧壁;在氧化蚀刻停止层中的凹部的侧壁之后,执行第二蚀刻工艺以使通孔开口向下延伸到源极/漏极接触件;以及在执行第二蚀刻工艺之后,在通孔开口中形成源极/漏极通孔。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孔开口的蚀刻轮廓控制。
背景技术
IC材料和设计的技术进步已经产生了几代IC,其中每一代都具有比上一代更小和更复杂的电路。在IC演变过程中,功能密度(例如,每芯片面积的互连器件的数量)通常增大,同时几何尺寸(例如,使用制造工艺能够产生的最小组件(或线))减小。这种缩小工艺通常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相关成本来提供益处。
发明内容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时,可以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最佳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要注意的是,根据行业的标准惯例,各种特征没有按比例绘制。事实上,为了讨论的清楚,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被任意地增大或缩小。
图1-20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电路结构的形成中的中间阶段的透视图和截面图。
图21-2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其他实施例的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结构的各个阶段的示例性截面图。
图27-45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成电路结构的形成中的中间阶段的透视图和截面图。
图46-5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其他实施例的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结构的各个阶段的示例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35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