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及其形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3432.2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4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楼华锋;陈建荣;方勇刚;余茂科;梁诚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31003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筋土 钢筋混凝土 复合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包括面板基础、面板模块单元、预制顶板、土工加筋材料,面板基础上表面两侧对称设置若干层面板模块,每层面板模块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面板模块单元,相邻两层面板模块的面板模块单元上下错位设置,每层面板模块外侧均设置填土并铺设一层土工加筋材料,面板模块顶部设有预制顶板,最上层面板模块外侧的填土与预制顶板之间设有混凝土垫层。本发明通过改进涵洞的构造形状,采用面板模块单元,上下面板模块单元之间通过上层面板模块单元竖板底边的凸榫与下层面板模块单元的凹槽嵌锁配合的方式进行错位拼装,本发明提供的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能有效减小面墙后的土压力,提高涵洞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公路桥涵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虽然涉及到涵洞安全的情况报告不多,但是涵洞的设计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涵洞使用年限、涵洞上下游的灌装品质及工程造价,尤其涵洞在项目中的比例占造价总数的比例较高。
现有的涵洞从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来看有很多不同的种类,然而它们一般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石拱涵需要较大的建筑高度,遭受破坏后难以修复,施工时占用劳动力较多,由于自重较大,引起的荷载较大,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工期较长以及对地基要求较高等。(2)盖板涵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较大,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由于需要水泥、钢筋等材料,所以一般造价很高。(3)钢筋混凝土箱涵的钢筋量比较多造价高施工比较困难,箱涵上部覆土较少时,由于箱涵刚度较大,导致箱涵与附近地基的沉降的不均匀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好的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并提供一种施工方便的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包括面板基础、面板模块单元、预制顶板、土工加筋材料,所述面板基础上表面两侧对称设置若干层面板模块,每层面板模块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面板模块单元,相邻两层面板模块的面板模块单元上下错位设置,每层面板模块外侧均设置填土并铺设一层土工加筋材料,面板模块顶部设有预制顶板,最上层面板模块外侧的填土与预制顶板之间设有混凝土垫层。
上述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所述面板模块单元包括一体成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竖板、凸榫和凹槽,多个凸榫直接与竖板的底边连接且凸出设置在竖板向下的板面延伸面上,竖板顶部设置有用于供上层相邻面板模块单元的凸榫向下插入的凹槽。
上述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所述竖板设有凹槽的一侧设有外露钢筋,外露钢筋位于凹槽下方。
上述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所述混凝土垫层与预制顶板之间设有橡胶垫片。
一种加筋土-钢筋混凝土复合涵的形成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准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板模块单元预制件,所述面板模块单元包括一体成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竖板、凸榫和凹槽,多个直接与竖板的底边连接且其凸出设置在竖板向下的板面延伸面上;竖板顶部设置有用于与上层相邻面板模块单元的凸榫向下插入的凹槽,竖板有凹槽的一侧还设置有外露钢筋,且外露钢筋位于凹槽下方;
步骤2:使用吊车对面板模块单元进行吊装拼接,面板模块单元的吊装拼接分层进行;安装好第一层面板模块单元后进行第一层墙后填土的填充压实,当填土面与第一层面板模块单元后的外露钢筋平齐时,铺设第一层土工加筋材料,并将第一层土工加筋材料固定在外露钢筋上,以此实现土工加筋材料与面板模块单元之间的连接;
步骤3:进行第二层面板模块单元的吊装拼接;安装第二层面板模块单元时,将第二层面板模块单元底边的凸榫分别错位嵌入第一层前后相邻的两个面板模块单元的凹槽内;
步骤4:进行第二层墙后填土的填充压实,当填土面与第二层面板模块单元后的外露钢筋平齐时,铺设第二层土工加筋材料,并将第二层土工加筋材料固定在第二层面板模块单元上的外露钢筋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34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室内空气温度调节系统
- 下一篇:一种井口在线智能原油含水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