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肌间刺鲫品系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8410.7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1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匡友谊;郑先虎;佟广香;孙志鹏;曹顶臣;闫婷;徐欢;董乐;杨笑星;刘天奇;张潭;张婷婷;孙效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89 | 分类号: | C12N15/89;C12N15/873;A01K67/02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何强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肌间刺鲫 品系 培育 方法 | ||
一种无肌间刺鲫品系培育方法,它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品种培育方法。为对鲫肌间刺进行遗传改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过基因敲除bmp6基因培育少或无肌间刺鲫的方法。培育方法:针对bmp6基因在鲫基因组中的2个拷贝bmp6a和bmp6b分别设计敲除靶位点,然后通过2轮基因敲除和筛选,获得F2代bmp6a和bmp6b双基因突变纯合系,然后利用F2代bmp6a和bmp6b双基因突变纯合系进行扩繁形成无肌间刺鲫新品系。本发明方法获得肌间刺数量在20枚以下和无肌间刺的鲫品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品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鲤科鱼类是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年产量约2000多万吨,为我国老百姓提供了近1/3的优质动物蛋白。但因为鲤科鱼类含有的肌间刺多,造成了人们在食用过程中的不便,甚至可能导致卡噪子等身体上的伤害,同时鱼肉产品的加工(如鱼丸等)也受到阻碍,因此鲤科鱼类肌间刺的遗传改良成为我国水产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一些关于肌间刺选育的报道,如徐晓锋等(2015)在草鱼雌核发育的群体中发现一尾生长正常且肌间刺缺失的突变体,但并未获得无或少肌间刺草鱼突变群体的报道;巴西科学家(2017)采用X射线在大盖巨脂鲤中筛选到一个肌间刺缺失的群体,但在后期育种中也未获得少或无肌间刺的群体(Stokstad,2020)。Guo等(2018)通过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杂交实验表明,三角鲂♀×翘嘴鲌♂杂交子代的肌间刺数量(127)小于父本(137),大于母本(124),但显著性小于团头鲂♀×翘嘴鲌♂的杂交子代肌间刺数量(133),说明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少肌间刺数量的品种,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公布号CN107347747A)。黎玲等(2013)报道通过人工培育的杂交鲫比野生鲫肌间刺数量少,可通过人工培育和杂交育种方法减少鲫肌间刺数量。鲍宝龙等通过敲除MSTN基因,发明了使肌间刺变粗的方法(发明专利公布号CN111560401A,CN111549030A,CN111549031A,CN111500581A)。高泽霞等通过敲除斑马鱼scxa基因,获得了肌间刺数量减少70%以上的突变体,但也造成了肋骨等其它骨骼发育不良(发明专利申请号:201911104496.6;Nie etal.,2020;Kague et al.,2019),同时也未有在其它鲤科鱼类中进行应用的报道。综上,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减少鲤科鱼类肌间刺的数量,但目前仍未有无肌间刺鲤科鱼类新品种/系出现。
鲫是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年产量约300万吨,其肉质鲜美,深受老百姓喜爱。同时也由于肌间刺(不同品种鲫肌间刺数量平均约71~84)的原因使其品质受到了影响,因此肌间刺也是其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虽然有报道称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和人工选育减少鲫肌间刺数量,但并未有肌间刺数量减少50%以上的品系或品种出现。
发明内容
为对鲫肌间刺进行遗传改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过基因敲除bmp6基因培育少或无肌间刺鲫的方法。
本发明无肌间刺鲫品系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无肌间刺鲫品系培育:
针对bmp6基因在鲫基因组中的2个拷贝bmp6a和bmp6b分别设计敲除靶位点,然后通过2轮基因敲除和筛选,获得F2代bmp6a和bmp6b双基因突变纯合系,然后利用F2代bmp6a和bmp6b双基因突变纯合系进行扩繁形成无肌间刺鲫新品系;
其中,用bmp6a或bmp6b或bmp6a和bmp6b上对应的sgRNA与Cas9蛋白混合后显微注射鲫单细胞期胚胎,进行第一轮基因敲除,构建F0代群体,然后F0代群体养殖3~5个月进行PIT标记和DNA提取,再进行测序确定鲫个体体细胞突变的等位基因及突变率,选取体细胞突变系且体细胞突变率为95%以上的F0代个体作为亲本制备0代受精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84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差异化多模融合的负荷加权集成预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拼接式的生态挡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