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距离加速和短距离制动的大负载撞击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4372.8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7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岳晓红;李翀;彭湃;王军评;杨琪;薛常斌;黄含军;张军;罗承刚;许晓东;陈四华;姚冬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田高洁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距离 加速 制动 负载 撞击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撞击试验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短距离加速和短距离制动的大负载撞击试验装置,包括发射系统、承载小车、滑轨、一级制动系统、二级制动系统,承载小车运行在滑轨上,发射系统包括主牵引绳、往复车和牵引机构组成,主牵引绳连接在往复车一端,往复车设置在组成滑轨的两根工字钢之间,往复车在主牵引绳的拉动下沿滑轨移动,往复车带动承载小车移动,一级制动系统对往复车进行制动,二级制动系统对承载小车进行制动,承载小车上的试验件被发射后飞行一段距离撞上靶标,本发明能够减少试验件在靶标前的飞行距离,提升试验加载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撞击试验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短距离加速和短距离制动的大负载撞击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大负载撞击试验装置一般采用火箭橇加载。火箭橇的工作原理是采用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推动橇车和试验产品沿着专门建造的高精度轨道运行,当速度达到规定速度后,启爆连接产品和橇车用的爆炸螺栓,产品与橇车分离后惯性飞出撞击靶标,完成对试验产品撞击考核,而橇车则在刹车系统的作用下停止在滑轨上,试验产品在撞击前的飞行距离较长。试验产品存在一定的运动姿态变化,试验结果偏差较大,同时,撬车在受到加速时会产生强烈振动,常规试验装置很难消除加速过程振动对产品的影响。
本撞击试验装置主要用于特种装备在采用直升机、运输机、高铁等运输工具运输过程中,发生高速撞击事故环境下的安全性考核,该装置主要由高压气源系统、发射系统、动力系统、试验滑轨、第一制动系统、第二制动系统、液压系统及测控系统等组成,其加载速度为20m/s~200m/s,该撞击试验系统可为特种装备的安全性研究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保证试验件飞行姿态的短距离加速和短距离制动的大负载撞击试验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短距离加速和短距离制动的大负载撞击试验装置,包括高压气源系统、发射系统、承载小车、滑轨、一级制动系统、二级制动系统、测控系统组成和润滑系统,所述滑轨由两根平行的工字钢组成,所述承载小车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承载小车包括车板和适配器,所述适配器设置在所述车板底面,承载小车上设置有若干滑靴;
所述高压气源系统用于为所述发射系统提供高压气源,所述发射系统设置在所述滑轨下方,所述发射系统包括主牵引绳、往复车和牵引机构组成,所述主牵引绳连接在所述往复车一端,所述往复车设置在组成所述滑轨的两根工字钢之间,所述往复车在所述主牵引绳的拉动下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往复车上还设置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适配器接触,所述驱动器带动所述承载小车移动;
所述一级制动系统包括钢索、一级滑轮组和缓冲缸组,所述驱动器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钢索适配的环槽,所述钢索缠绕在所述一级滑轮组上,所述钢索与所述缓冲缸组相连,所述钢索位于组成所述滑轨的两根工字钢之间,所述往复车的环槽能够卡住所述钢索;
所述二级制动系统包括缓冲水缸、二级滑轮组和阻拦绳,所述二级制动系统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方,所述车板头部还设置有与所述阻拦绳适配的阻拦槽,所述阻拦绳缠绕在所述二级滑轮组上,所述阻拦绳与所述缓冲水缸相连,所述阻拦绳能够卡入所述阻拦槽内;
所述滑轨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所述滑轨尾端还设置有靶标,所述承载小车沿滑轨从首至尾方向移动,所述承载小车上的试验件被发射后飞行一段距离撞上所述靶标,沿所述滑轨从首至尾依次设置有一级制动系统和二级制动系统,测控系统用于操纵各组件起止。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气源系统包括高压储气罐,所述牵引机构包括动力缸、排气缸和活塞,所述动力缸一端与所述排气缸连通,所述动力缸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高压储气罐连通,所述动力缸与所述高压储气罐的连通管道上还设置有发射阀,所述活塞活动设置在所述动力缸内,所述活塞可移动至所述排气缸内,所述排气缸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主牵引绳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活塞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43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