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6645.6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8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栋;岳峰;陈谦亮;李晓峰;梁玉茂;闫志长;王晓东;王小勇;刘庆胜;赵之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水务集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9/13 | 分类号: | B01D29/13;B01D35/02;B01D39/14;E02B3/12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王瑞玲 |
地址: | 030001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水域 淤泥 处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水域淤泥排采后沉积附于水域边坡(1)上,以达到水域排淤扩容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方法,具体包括:在水域的边坡(1)上布置包含若干淤泥蓄积囊袋(6)的滤水储泥装备,将水域底部淤泥通过淤泥排采装备送入位于边坡自然拐点的淤泥蓄积囊袋(6)内,而后淤泥在淤泥蓄积囊袋(6)内顺着边坡(1)坡体自然流动,水分从淤泥蓄积囊袋(6)内渗出、沿着水域边坡融入水域(4),淤泥沉积在淤泥蓄积囊袋(6)内,与水域边坡固结为一体,使得水域清淤与水域边坡达到自然结合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水域包含水库,核算水库边坡可容置淤泥方量,依据水库底部淤积体(2)总方量,确定在水库的边坡、和/或与水库交汇的上、下游流域的边坡布置滤水储泥装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淤泥蓄积囊袋(6)在水域水位线上方的部分,淤泥蓄积囊袋(6)内的淤泥干缩形成塑性期间,在淤泥蓄积囊袋(6)上种植绿植(5)固坡。
5.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方法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水储泥装备和淤泥排采装备,淤泥排采装备包括沉入水域底部淤积体(2)内的淤泥吸泵(3)以及抽采管路(9);滤水储泥装备包括密布在水域边坡(1)上的淤泥蓄积囊袋(6),淤泥蓄积囊袋(6)与水域底部的交界线上设置有混凝土挡体(7),淤泥蓄积囊袋(6)内从边坡顶部至边坡底部纵向联通,淤泥蓄积囊袋(6)位于边坡自然拐点位置处设置有淤泥入口(8),淤泥吸泵(3)经抽采管路(9)连接淤泥入口(8),淤泥在淤泥蓄积囊袋(6)内顺着边坡(1)坡体自然流动,水分从淤泥蓄积囊袋(6)的囊壁渗出、沿着水域边坡融入水域(4),淤泥沉积在淤泥蓄积囊袋(6)内,与水域边坡固结为一体,使得水域清淤与水域边坡达到自然结合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1)上点阵式直插有生态桩(13),淤泥蓄积囊袋(6)连接在生态桩(13)的外露段上,被若干个生态桩(13)张开形成多棱柱状中空囊腔,生态桩(13)与淤泥蓄积囊袋(6)相接处设置有竖向的卡轨(13.1),淤泥蓄积囊袋(6)上设置有与卡轨(13.1)契合的卡条(6.3),卡条(6.3)从生态桩(13)的桩顶插入卡轨内、将淤泥蓄积囊袋(6)张拉在若干生态桩(1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淤泥蓄积囊袋(6)包括若干个盆形模块单元(6.1),模块单元(6.1)的顶部开口上连接有可拆卸的封盖,数个模块单元沿边坡(1)坡度方向组成一列,前、后模块单元(6.1)之间拆除侧壁、底面之间可拆分连接,前后封盖(6.2)之间可拆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6.1)与封盖之间、前后模块单元(6.1)的底面之间、以及前后封盖(6.2)之间采用拉链连接,或是在两两相接的边缘上设置一排穿绳孔,往复穿绳绑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淤泥蓄积囊袋(6)的袋体面层包括采用颗粒粘接剂粘接为一体的内侧多层次熔喷材料层(6.4)、中间钢丝编织层(6.5)、外侧刺针滤毯(6.6),淤泥蓄积囊袋(6)的过滤精度大于或等于600目,单位承载力大于或等于自重的50倍,延展率90%;钢丝编织层(6.5)采用直径为0.1mm的钢丝以1cm*1cm的方块组编而成,钢丝以与水平线30度夹角斜向编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生态性水域淤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桩(13)采用锚杆或锚索(10)固定在边坡(1)上,生态桩(13)之间采用拉索(11)相互拉结,拉索(11)依次连接前、后生态桩的桩顶、桩底,在两生态桩(13)之间编织成X形线网;水域水位线上方的淤泥蓄积囊袋(6)上种植有绿植(5),绿植(5)的根系穿过淤泥蓄积囊袋(6)的底面扎入边坡(1)坡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水务集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水务集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664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