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疲劳驾驶监测提醒预警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6115.1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3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金大程;刘朋举;郭钰耀;成孝刚;李安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G06V20/59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胜佰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6026 | 代理人: | 杨洋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计算机 视觉 技术 疲劳 驾驶 监测 提醒 预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疲劳驾驶监测提醒预警方法及系统,包括疲劳值实时监测系统、疲劳值自动提醒系统和疲劳值信息预警系统,疲劳值实时监测系统用于识别驾驶人员的疲劳特征姿态,并根据疲劳特征姿态出现的频次和行车时间得到疲劳值等级;疲劳值自动提醒系统用于接收疲劳值等级,获得车辆实时位置信息,根据疲劳值等级对驾驶人员做出对应等级的提醒;疲劳值信息预警系统用于接收疲劳值等级信息和车辆实时位置信息得到疲劳安全指数,根据疲劳安全指数得到疲劳路况云图并共享至所有交通管理部门和所有高速公路上驾驶人员进行预警,减少了高速公路疲劳驾驶的情况、降低因疲劳驾驶所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疲劳驾驶监测提醒预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有便捷、快速、直达等优点,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区域的建设高速公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因驾驶员疲劳驾驶等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大多数。汽车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尤其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的人的数量飞速增长,购买频率与件数急剧增加这些均使得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数量和车辆驾驶时长都有所增加,甚至一些车辆司机会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集中的长时间疲劳驾驶。如果不对疲劳驾驶这种危险情况加以实时的监测,及时的提醒,有效的预警与严格的管控,则会引起大量的极其危险的交通事故。以上问题是我国交通治理急需解决的严峻且棘手的问题。
高速公路上驾驶人员疲劳驾驶情况的管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现有现象来看,疲劳驾驶超长时间驾驶的现象十分的严重,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项难题,需要向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人员加以警告。此过程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在疲劳驾驶管控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界定驾驶人员的疲劳状态,查看《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中途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就算疲劳驾驶。”这仅仅针对于驾驶时长来对驾驶人员疲劳程度进行界定。但由于驾驶人员个人体质和驾驶前劳动强度和睡眠状况的原因,在驾驶人员疲劳状态的定义的过程中存在个体性差异。例如,驾驶人员对于疲劳的忍耐度不同,在相同驾驶时长、驾驶前相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会存在某些驾驶人员提前出现疲劳状态,因此实时监测高速公路驾驶人员疲劳状态十分必要,仅仅通过时长来进行定义无法满足监测的要求。此外,查看《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应当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行驶记录仪。交通警察可以对机动车行驶速度、连续驾驶时间以及其他行驶状态信息进行检查。”对在驾驶室内安装行车记录仪有一定要求,对驾驶室内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人员疲劳状态的措施的实施有促进作用。但目前车内的行车记录仪和高速路上的摄像头等还在储存与计算大量无效数据,已有的监测方式普遍存在实时性不强、误判的问题,这存在较大的隐患与漏洞。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目前高速公路驾驶人员疲劳驾驶的问题较为严重,且现有监测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对疲劳驾驶人员的管控不到位。因此,通过治理改善高速公路疲劳驾驶的问题就能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疲劳驾驶监测提醒预警方法及系统,实时监测高速公路上车辆驾驶人员疲劳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应急提醒以及对交管部门和其他车辆反馈预警信息,减少了高速公疲劳驾驶的情况、降低因疲劳驾驶所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疲劳驾驶监测提醒预警系统,包括疲劳值实时监测系统、疲劳值自动提醒系统和疲劳值信息预警系统,其中所述疲劳值实时监测系统用于识别驾驶人员的疲劳特征姿态,并根据疲劳特征姿态出现的频次和行车时间得到疲劳值等级;
所述疲劳值自动提醒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疲劳值等级,获得车辆实时位置信息,根据疲劳值等级对驾驶人员做出对应等级的提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61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