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转移的自粘性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0914.8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1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赵铭;台启龙;陈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和塑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26 | 分类号: | A61L15/26;A61L15/24;A61L15/28;A61L15/42;A61L15/46;D04H1/728;D01D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 代理人: | 朱朦琪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移 粘性 纳米 纤维 抗菌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转移的自粘性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易转移的自粘性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包括依次结合的基材无纺布层、转移层和敷贴层;转移层为由具有水溶性的聚合物A经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薄膜层;敷贴层为由聚合物B经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薄膜层;转移层和/或敷贴层中含有抗菌成分。该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对作为基材的无纺布的种类没有特殊要求,均能够方便地将敷贴层从基材上转移至伤口表面并与皮肤贴合,兼具易转移、自粘性佳、抗菌效果优异的多重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抗菌敷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转移的自粘性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医用抗菌敷料是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创面敷料,它能覆盖在受损皮肤表面起到临时屏障作用的同时,为受损皮肤提供抗菌保护,防止创面感染,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
静电纺丝是一种借助高压静电作用对聚合物溶液或熔体进行喷射拉伸而获得纳米级纤维的纺丝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可控的孔径及孔隙率,能够模仿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功能,不但有利于生长因子、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吸附,还能促进细胞的附着和铺展,有利于细胞在三维方向上的生长,便于细胞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医用抗菌敷料的技术屡见不鲜。
由于静电纺丝工艺的特殊性,纳米纤维薄膜须在基材上进行收集。纳米纤维膜一般薄而柔软,力学性能较差且表面易磨损,基材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作用。合适的基材需要一定的密度和均匀性以承载和保护纳米纤维膜,同时厚度也不宜过大,以保证电场的稳定性。实验室制备样品时一般用铝箔接收,用于医用、过滤等领域时通常需纺制在特定的无纺布上。
目前关于静电纺丝的文献报道大多着重于研究纳米纤维本身的形貌或性能,而纳米纤维与基材间的结合关系则少有报道。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纳米纤维薄膜有时需要从基材上分离下来,但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静电作用、范德华力作用以及溶剂残留等因素,使得纳米纤维薄膜很难完整地从基材上分离,或分离时因二者间的部分粘连导致纳米纤维薄膜表面结构被破坏,这也限制了某些材料作为基材的使用,如棉纤维、熔喷布,或表面粗糙的无纺布等。
此外,传统的敷料在使用时需要用纱布及胶带固定在患处周围,为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或者通过背胶粘在皮肤上,但由于背胶材料一般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海绵,也不适宜作为静电纺丝的基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对作为基材的无纺布的种类没有特殊要求,均能够方便地将敷贴层从基材上转移至伤口表面并与皮肤贴合,同时对伤口提供抗菌保护,防止伤口感染,具有易转移、自粘性佳、且抗菌效果优异的多重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转移的自粘性纳米纤维抗菌敷料,包括依次结合的基材无纺布层、转移层和敷贴层;
所述转移层为由具有水溶性的聚合物A经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薄膜层,所述水溶性的聚合物A选自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化乙烯、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敷贴层为由聚合物B经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薄膜层,所述聚合物B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己内酯、聚氨酯、聚己内酰胺、聚己二酰己二胺、聚偏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转移层和/或所述敷贴层中含有抗菌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和塑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和塑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09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球追踪方法及虚拟现实设备
- 下一篇:一种聚酯熔喷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