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周血全血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诊断抑郁症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8352.3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1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珺;张高嘉;孔岩;宋睿泽;师亚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张恩慧 |
地址: | 2100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周血全血长链非 编码 rna 作为 诊断 抑郁症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外周血全血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诊断抑郁症的用途,提供外周血中LncRNA在诊断抑郁症中的新用途,通过对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外周血全血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差异表达LncRNA,然后再通过qRT‑PCR进行扩大样本验证;本发明发现的四条LncRNA(AL355075.4‑201,AC136475.8‑201,AC012076.1‑201,SPATA13‑AS1‑201)在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外周血全血中的差异表达,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外周生物分子标志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科学领域,具体是外周血全血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诊断抑郁症的用途。
背景技术
抑郁症,是一类以抑郁心境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WHO报告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到2030年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美国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的标准,但该方法本身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观性强,诊断一致性差且误诊率较高。因此,为了能实现早诊断早发现早干预,发展有效的客观生物标记物检测对广大抑郁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LncRNA(Long non-coding RNA)是长度>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通过与DNA、RNA(包括microRNAs[miRNAs])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众多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染色质修饰、microRNA海绵吸附、调节蛋白质活性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支架、通过转录因子激活或抑制转录调控、mRNA稳定、剪接调节等,以及参与靶基因的翻译和降解等。LncRNAs根据其在基因组中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正义LncRNA、反义LncRNA、双向LncRNA、基因间LncRNA、基因内LncRNA5类。约33%的LncRNAs来自灵长类,其中约40%的LncRNAs是大脑特异性的,尽管LncRNAs在情绪和抑郁中的作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结果表明LncRNA在高级脑功能的进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外周血全血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诊断抑郁症的用途,提供外周血中LncRNA在诊断抑郁症中的新用途,通过对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外周血全血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差异表达LncRNA,然后再通过qRT-PCR进行扩大样本验证;本发明发现的四条LncRNA(AL355075.4-201,AC136475.8-201,AC012076.1-201,SPATA13-AS1-201)在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外周血全血中的差异表达,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外周生物分子标志物。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外周血全血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诊断抑郁症的用途,首次发现四条LncRNA作为特异性诊断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的新用途,通过对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外周血全血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抑郁症及健康受试者差异表达LncRNA,然后再通过qRT-PCR进行扩大样本验证。
所述LncRNA包括AL355075.4-201、AC136475.8-201、AC012076.1-201和SPATA13-AS1-201。
进一步地,所述抑郁症的诊断价值试验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S1、血样采集、全转录组测序、靶基因预测和富集分析;
S2、根据全转录测序结果,筛选出MDD组和健康受试者外周血全血差异表达LncRNA;
S3、设计引物,用于扩增LncRNA的引物序列;
S4、收集全血样品,设置对照试验组;
S5、空腹抽取全血并收集;
S6、全血RNA提取并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83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