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塑膜可靠性检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3416.0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1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苏锋;常林荣;常福荣;孙翔宇;张进孝;陆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G01N25/04;G01R27/02;G01R31/385;G01N21/88;G01N17/00;G01N3/08;G01B11/06;G01M7/02;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塑膜 可靠性 检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塑膜可靠性检验方法,包括浸泡测试、抗拉测试、冷热冲击测试、振动测试、正反向冲击、湿热实验测试、高温水浴实验等实验效果评价铝塑膜可靠性。本发明的铝塑膜可靠性检测方法通过高温高湿、浸泡、冲击等试验模拟实际使用工况,能较彻底测试铝塑膜的各项性能指标;本发明的铝塑膜可靠性检验系统性高,检验指标完善,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本发明检验铝塑膜质量可使出产的铝塑膜可靠性提高,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铝塑膜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出现的电芯气胀、漏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塑膜可靠性检验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自商业化以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锂离子电池按其外壳包装形式分为:铝壳电池、钢壳电池、软包装即铝塑膜电池,其中软包装电池的外观尺寸更为容易改变,被大量应用于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储能等领域。
而铝塑膜作为软包装电池的核心材料,目前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尤其是高端铝塑膜。国内的铝塑膜厂家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实力薄弱,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随着研发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国产铝塑膜较高的性价比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
不论国产铝塑膜还是进口铝塑膜,软包装电池最大的隐患就是怕铝塑膜破损,导致电池气胀、漏液,无法使用或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筛选铝塑膜厂家或品牌时,电池生产商比较关注铝塑膜的封装性能、耐电解液腐蚀性能、绝缘性能等,以便通过各种测试来检验铝塑膜的可靠性,将铝塑膜潜在的失效风险降到最低。
在实际生产及使用过程中,铝塑膜腐蚀一般都是由于电化学腐蚀导致的,且此类腐蚀隐蔽性很强,在产品生产完前期是很难发现的,一般是随着搁置时间或使用时间的延长缓慢发生,不断累积导致最后发现时电池已失效。现在普遍认为,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条件一般有两个:
①离子短路。铝塑膜的铝层与阳极之间构成离子短路通道;
②电子短路。铝塑膜铝层与阳极构成电子短路通道;
所以,铝塑膜可靠性的验证不应该只检验来料以及生产工艺及过程控制,重点还应该放在成品电芯的检测上,通过模拟实际工况来测试其日历寿命。
但是目前国际或国内对铝塑膜可靠性检验都没有系统性的方法,大多数测试重点都放在铝塑膜进料检验这一项,而没有考虑到电芯实际应用场景及实际工况,导致测试不完善,不能全面反应铝塑膜的性能。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锂离子电池铝塑膜破损检测方法”,其公告号CN106290355A,包括以下步骤:1 )配制检测液:将氯化铜、乙醇、正丁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和水混合配制成检测液;2)检验:将待检验的铝塑膜放入步骤1)中配制得到的检测液中浸泡一定时间,然后观察铝塑膜表面的变化,若铝塑膜的表面有红棕色的铜析出,则判定铝塑膜有破损;若铝塑膜的表面没有任何变化,则判定铝塑膜没有破损。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只针对电池铝塑膜破损的检测,存在无法对电池铝塑膜封装性能、耐电解液腐蚀性能、绝缘性能等进行检测的问题,铝塑膜依旧存在潜在失效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没有对铝塑膜封装性能、耐电解液腐蚀性能、绝缘性能的可靠性进行系统性检验的方法,铝塑膜依旧存在潜在失效风险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彻底检验铝塑膜的封装性能、耐电解液腐蚀性能、绝缘性能的锂电池铝塑膜可靠性检验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铝塑膜可靠性检验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厚度、外观检测好的待测铝塑膜进热重分析,获得铝塑膜PP层熔点温度;
S2:对铝塑膜进行成型冲坑,若铝塑膜无裂纹,无分层,PP层无泛白,则测试铝塑膜铝层厚度;测试铝塑膜厚度包括使用切口光滑平齐的裁切机对铝塑膜进行取样,将取样的样品置于电子显微镜下测试其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34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