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21726.2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6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大伟;缪家音;吴雪菲;刘静茹;刘佳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莹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节点 场所 模型 城市 交换 中心 容量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包括:确定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交换中心各功能区容量计算方法确定各功能区规模;引入节点‑场所模型,选取与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规模相关的指标,及通过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结合节点‑场所模型确定节点所处的协同状态;根据节点所处的协同状态,对失衡节点容量调整,将处于平衡状态的节点的配比运用到失衡节点中,调整失衡节点的功能区规模配比,使其趋于平衡状态,并对平衡状态下的各功能区规模进行加和作为城市交换中心的总容量。本发明可减少传统方法的容量计算误差,有利于实现各功能区规模之间的协同,促进城市交换中心整体结构的协调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属于交通枢纽建设工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交换中心是一种融合了交通、商业、物流等多种城市公共服务的城市综合体。城市交换中心包含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其中交通功能主要是为外来车辆及内部出行车辆提供便捷高效的换乘服务;城市功能主要是提供购物、消费、餐饮、游憩、物流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功能,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的合理性是促使城市交换中心发挥截停外部车辆以换乘公共交通的截停换功能、保障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支撑。
目前针对交通枢纽的容量设计的方法主要为通过分析交通节点客流量的来源与构成,结合交通设施类型分别进行枢纽规模预测,然后将各类交通设施规模之和作为枢纽的最终容量。由于现有交通枢纽的功能以交通功能为主,商业和物流等附加功能占比较小,既有的容量设计方法主要针对各功能区进行分别规模量化,缺少对功能区之间联系的分析,而城市交换中心融合了交通、商业、物流等多种功能,其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会影响到整体规模匡算的合理性,采用传统的容量设计方法会存在误差。
城市交换中心各功能区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在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之上。土地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客流为交通系统提供了修建的必要性,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交通系统提供的交通优势吸引城市聚集,形成高强度的开发态势,引发新一轮的交通投资建设。在此过程中,当交通系统承载量达到上限时,区域可达性不再提升,土地开发也趋于均衡,可见交通系统承载量会制约其他功能的聚集。为保证城市交换中心土地开发优势充分发挥,又避免其交通系统长期过载运行,要求其各功能区之间处于平衡发展状态。
节点-场所模型在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发展,其认为城市交通节点不只是交通枢纽,它与周边地区整合在一起,被赋予了更多的城市功能性意义,具有节点和场所的双重属性,且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并非简单的功能平凑相加,而是一种相互均衡的关系。节点-场所模型可定量测度站点地区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综合评价两者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在此背景下,应用节点-场所模型可分析兼具多种功能的交通节点的各功能区发展协同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缺少对功能区之间联系的分析,导致整体规模匡算的缺乏合理性和存在误差,而提供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城市交换中心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减少因各个功能区面积简单相加而造成的容量设计误差。
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交换中心各功能区容量计算方法确定各功能区规模;
步骤2:引入节点-场所模型,节点-场所模型中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指标以体现交通功能和场所功能的指标为主,选取与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规模相关的指标,及通过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结合节点-场所模型确定节点所处的协同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17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