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21726.2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6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大伟;缪家音;吴雪菲;刘静茹;刘佳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莹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节点 场所 模型 城市 交换 中心 容量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交换中心各功能区容量计算方法确定各功能区规模;
步骤2:引入节点-场所模型,节点-场所模型中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指标以体现交通功能和场所功能的指标为主,选取与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规模相关的指标,及通过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结合节点-场所模型确定节点所处的协同状态,具体为:
步骤21:选取节点-场所模型中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指标,所述节点价值选取体现交通功能规模的指标,包括公交站场规模、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所述场所价值选取体现场所功能规模的指标,包括商业规模、物流规模、功能混合程度;其中,所述节点价值及场所价值选取的指标计算如下:
公交站场规模按下式(1)计算得到:
上式(1)中,S1为公交站场规模;θ为每辆标准车的用地规模;m为每条线路配车数;Qbus为高峰小时客流集散总量;a为高峰小时公交发车间隔;N为高峰小时平均每班车集散量;
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按下式(2)计算得到:
上式(2)中,S2为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Qb为高峰小时通过非机动车到达的客流量;sb为非机动车的平均停车规模;b为非机动车周转率;P为平均载客数;
商业规模按下式(3)计算得到:
上式(3)中,S3为商业区规模;Qr为节点商业功能对应的总客流;Cj为消费者每月每户在社区商业j类业态中的平均支出;ASj为商业j种业态月平均单位面积营业额 ;n为商业业态数量;
物流规模按下式(4)计算得到:
上式(4)中,S4为物流区规模;Qp为日均快递处理量;α为货物平均存储天数;β为每件快递平均占用规模;c为配送点空间利用系数;
功能混合程度按下式(5)计算得到:
上式(5)中,H为功能区混合程度;K为功能区种类数量;Sk,i为第i种功能区规模占比;
步骤22:对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选取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并结合熵权法分别确定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各指标权重;
步骤23:根据节点-场所模型,协同状态分为平衡发展、压力、从属、节点失衡、场所失衡,其中上述协同状态的边界通过选取与各边界拟合的线性表达式进行量化确定;并且,结合各节点的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各指标及其权重确定各节点的节点价值及场所价值测度值,将其作为横纵坐标确定各节点在节点-场所模型中的具体点位,以判断各节点所处的协同状态;
步骤3:根据节点所处的协同状态,对失衡节点容量进行调整,将处于平衡状态的节点的功能区规模配比运用到失衡节点中,调整失衡节点的功能区规模配比,使其趋于平衡状态,并对平衡状态下的各功能区规模进行加和作为城市交换中心的总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交换中心容量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城市交换中心功能区划分为交通功能区、商业功能区、物流功能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17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