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原位提高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成活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8581.2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8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峰;张华新;杨秀艳;邹荣松;武海雯;刘正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24/10 | 分类号: | A01G24/10;A01G24/23;A01G24/28;A01G24/30;A01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贾艳华 |
地址: | 1000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盐碱地 原位 提高 植物种子 萌发 幼苗 成活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原位提高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成活率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盐碱地原位设置如下结构实现:在盐碱地内设置下端为柱状结构和上端为斜向上外延的敞口的纸浆保护层,在纸浆保护层内设置可降解隔盐层,可降解隔盐层紧贴于纸浆保护层内,在可降解隔盐层内下端的柱状结构填充营养腐殖土,在可降解隔盐层内上端的斜向上外延的敞口内填充有机覆盖层,在有机覆盖层的上方罩有固定覆盖层,另外,还可以在植物种子外表面包裹一层水溶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原位提高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成活率的方法,用于盐碱地植物种子萌发成苗,属于农林业植物种植领域。
背景技术
盐碱地是土壤盐碱化的一种土地类型,世界五大洲及其主要岛屿都有盐碱地分布,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亿公顷,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0,且次生盐碱化土地面积仍在不断增加。盐碱地土壤盐碱浓度高,且多理化性质差、营养匮乏,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限制了盐碱地区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的起点,最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也是植物耐盐碱等抗逆性最弱的时期。但种子萌发成苗后,随着不断地生长,耐盐碱性逐渐增强,进而适应外界不利环境,最终成活。因此,盐碱逆境下种子萌发受阻已成为盐碱地植物天然更新的首要障碍因子。
植被的人工恢复主要有植苗和播种两种方式,播种生长初期抗逆性差,在盐碱地上无法保证成活率,因此植苗是当前盐碱地绿化最为普遍和传统的方法。但育苗后移栽(尤其是裸根移植)往往存在根系发育不健全(根短、根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问题,甚至严重影响植株后期的生物量、生态价值或产值。此外,育苗后移栽要先育苗,需要场地和配套设施,且随着育苗周期加长和苗木规格变大,人工费用和运输成本会越来越高,如需客土移栽成本更高且破坏生态,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禁止使用;同时移栽后往往出现缓苗,影响生长,容易发生病虫害,一旦处理不当成活率也将无法保证,因前期成本高,会造成巨大损失。播种虽然初期生长抗逆性差,但随着生长抗逆性会逐渐增强,且其根系完整(长、粗、生长范围广),垂直根发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后期生长有保障。接种促生菌或添加各种外源物质可提高植物耐盐碱性,是当前提高植物种子萌发成苗期耐盐碱性的主要方法,但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且对萌发期耐盐性的提高幅度相对较小,种子萌发后会直接受到外界环境的盐碱胁迫影响,一般盐碱胁迫较重时依然无法成苗。
综上所述,亟需研发一种盐碱地低成本原位播种技术,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是降低盐碱地植被恢复成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原位提高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成活率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盐碱地原位设置如下结构实现:
在盐碱地内设置下端为柱状结构和上端为斜向上外延的敞口的纸浆保护层,在纸浆保护层内设置可降解隔盐层,可降解隔盐层紧贴于纸浆保护层内,在可降解隔盐层内下端的柱状结构填充营养腐殖土,在可降解隔盐层内上端的斜向上外延的敞口内填充有机覆盖层,在有机覆盖层的上方罩有固定覆盖层。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纸浆保护层用纸浆压制成型。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可降解隔盐层的材质为聚乳酸。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营养腐殖土为再生腐殖土。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覆盖层的材质为木片。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覆盖层的材质为聚乳酸。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植物种子外表面包裹一层水溶膜。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溶膜的材质为聚乙烯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盐碱地原位提高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成活率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85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换热器堵塞型化工蒸馏装置
- 下一篇:一种燃煤烟气CO2固化吸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