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4990.5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7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舒珺;陈卓;李千窈;李盛;冯元;李子情;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27/00 | 分类号: | A62C27/00;A62C31/03;A62C37/38;H04N5/225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安全性 固态 锂电池 用于 消防 机器人 | ||
1.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包括行走组件、灭火组件、清障组件和图像采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保护箱(1)、行走电机(2)和行驶车轮(8),所述行走电机(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行走电机(2)的外壁通过螺栓安装设置于保护箱(1)的外壁底部两侧处,所述行驶车轮(8)的外壁一侧中心处固定设置于行走电机(2)的输出端处,以及,
所述灭火组件包括灭火罐(13)、角度调整电机(6)与消防枪(5),所述保护箱(1)的外壁顶部滑动嵌设有密封板(9),所述角度调整电机(6)固定安装设置于密封板(9)的外壁顶部边缘处,所述灭火罐(13)嵌设于保护箱(1)的内壁底部两侧处,所述消防枪(5)固定设置于角度调整电机(6)的输出端处,所述消防枪(5)的输入端与灭火罐(13)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障组件包括收纳箱(3)、安装板(11)与机械手(4),所述机械手(4)滑动嵌设于收纳箱(3)的内部处,所述安装板(11)固定设置于收纳箱(3)的外壁顶部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包括角度调整装置与摄像头(7),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固定设置于密封板(9)的外壁边缘处,所述摄像头(7)的外壁底端固定设置于角度调整装置的输出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箱(1)的内壁固定设置有无线控制盒(12),所述保护箱(1)的内壁底部等距安装设置有蓄电池(14),所述保护箱(1)的外壁一侧中心处安装设置有调整面板(10)。
5.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灭火系统,包括:
便携式控制端(101),用于消防安全人员的图像判断和设备控制;
无线发射控制模块(102),用于对无线信号的发射;
机械手驱动模块(103),用于对复杂环境中的杂物进行清理,开辟灭火通道;
传感器模块(104),用于对设备的所处的环境温度、行驶路况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
小车行走控制模块(105),用于对小车的稳定驱动行驶;
无线接收控制模块(106),用于无线信号的接收;
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107),用于对工作环境的图像采集;
摄像头数据处理(108),用于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和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控制端(101)的输出端与无线发射控制模块(102)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无线发射控制模块(102)的输出端与无线接收控制模块(106)的输入端无线信号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收控制模块(106)的输出端与机械手驱动模块(103)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收控制模块(106)的输出端与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107)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107)的输出端与摄像头数据处理模块(108)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摄像头数据处理模块(108)的输出端与便携式控制端(101)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性能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用于消防机器人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收控制模块(106)的输出端与小车行走控制模块(105)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传感器模块(104)的输出端与小车行走控制模块(105)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机械手驱动模块(103)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控制模块(106)的输出端信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499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菌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哑光PVC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