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1824.X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9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欣;高硕晗;熊新竹;陶双成;孙国超;孔亚平;姚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02F3/34;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圣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8 | 代理人: | 刘岩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交通 水污染 防治 双循环 生物 波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及方法,包括集成前处理床、兼氧生物波动床、中氧生物波动床、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斜管沉淀床,斜管沉淀床内部的上清液根据工艺条件变化需要,通过开启回流控制器,分别经外回流管回流至兼氧生物波动床、中氧生物波动床和好氧生物波动床中的任一个或多个组合,构成回流液外循环,同时在兼氧生物波动床、中氧生物波动床和好氧生物波动床的内部不同的多介质填料间及多介质填料的内部实现微生物内部微循环迁移。本发明采用上述装置的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及方法,抗冲击能力强,水处理效果好,环境韧性高,运行成本低,养护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行业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交通运输行业涉及人流交汇的场所主要包括公路服务区、铁路车站、港口、码头、机场、船舶等,这些场站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污水。这些场站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但是因行业不同又有其自身特殊性,比如氨氮、石油类污染物浓度高,水量日变化、年变化系数大等。
交通行业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特殊需求为:设备运行费用低,管理养护操作简单,系统耐冲击负荷、稳定性高,出水水质优异等。交通场站污水处理主要是借鉴城镇分散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湿地等方法,但是上述常规方法应用于交通领域均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比如活性污泥法一般需要污泥回流、混合液回流,还需定期排放剩余污泥,工艺操作复杂,系统抗冲击能力差;接触氧化法对总氮总磷的处理效果有限,难以适应越来越严格的水质排放要求;曝气生物滤池一般需要反冲洗等防堵塞操作,系统易出现故障;膜生物反应器需要定期清洗膜组件,而且对系统控制要求高,运行成本也高;人工湿地对于高氨氮污水无法直接处理达标,而且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及方法,抗冲击能力强,水处理效果好,环境韧性高,运行成本低,养护操作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针对交通行业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特殊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理念引入指导污水处理微观技术革新,提供了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包括集成前处理床、兼氧生物波动床、中氧生物波动床、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斜管沉淀床,所述斜管沉淀床设置于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的后侧,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设置于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的后侧,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设置于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的后侧,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设置于所述集成前处理床的后侧,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斜管沉淀床的侧端上均设置有折流水管,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斜管沉淀床的前侧端均设置有外回流管,所述外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控制器;
所述集成前处理床的内部包括初沉区、设置于所述初沉区后侧的曝气沉淀区和设置于所述曝气沉淀区后侧的次沉区,所述次沉区与所述曝气沉淀区之间设置有中位折流板,所述曝气沉淀区与所述初沉区之间设置有高位折流板,所述高位折流板与所述中位折流板的下端均设置于所述集成前处理床上,所述集成前处理床的前端侧壁上设置有原水进水管,后端侧壁上穿设有生物进水管,所述生物进水管的后侧端设置于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上,所述生物进水管的下端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设置于所述次沉区内;
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包括上拦网、设置于所述上拦网下端的多介质填料、设置于所述多介质填料下端的下拦网、设置于所述下拦网下端的伞形布水器和设置于所述伞形布水器下端的多个微孔曝气头,所述微孔曝气头的下端设置有透水托板,所述透水托板的下端设置有环形集泥器,所述环形集泥器的后端部设置有生物排泥管,所述生物排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筒体外壁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斜管沉淀床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斜管沉淀床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斜管,每个所述斜管的截面为菱形结构,所述斜管底部设有排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18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