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1824.X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9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欣;高硕晗;熊新竹;陶双成;孙国超;孔亚平;姚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02F3/34;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圣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8 | 代理人: | 刘岩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交通 水污染 防治 双循环 生物 波动 系统 方法 | ||
1.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集成前处理床、兼氧生物波动床、中氧生物波动床、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斜管沉淀床,所述斜管沉淀床设置于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的后侧,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设置于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的后侧,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设置于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的后侧,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设置于所述集成前处理床的后侧,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斜管沉淀床上均设置有折流水管,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斜管沉淀床的前侧端均设置有外回流管,所述外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控制器;
所述集成前处理床的内部包括初沉区、设置于所述初沉区后侧的曝气沉淀区和设置于所述曝气沉淀区后侧的次沉区,所述次沉区与所述曝气沉淀区之间设置有中位折流板,所述曝气沉淀区与所述初沉区之间设置有高位折流板,所述高位折流板与所述中位折流板的下端均设置于所述集成前处理床上,所述集成前处理床的前前端侧壁上设置有原水进水管,后端侧壁上穿设有生物进水管,所述生物进水管的后侧端设置于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上,所述生物进水管的下端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设置于所述次沉区内;
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包括上拦网、设置于所述上拦网下端的多介质填料、设置于所述多介质填料下端的下拦网、设置于所述下拦网下端的伞形布水器和设置于所述伞形布水器下端的多个微孔曝气头,所述微孔曝气头的下端设置有透水托板,所述透水托板的下端设置有环形集泥器,所述环形集泥器的后端部设置有生物排泥管,所述生物排泥管穿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筒体外壁设置有保温层;
所述折流水管包括折流进水管和折流出水管,所述折流出水管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后上端,所述筒体的前下端与所述折流进水管连接;
所述伞形布水器包括一根布水干管和与所述布水干管垂直设置的多个布水支管,所述布水支管与所述布水干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布水干管的管径大于所述布水支管的管径,所述布水支管上均匀布设有多个布水孔,所述布水干管的前端与所述折流进水管相连,所述布水干管的后端穿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布水干管的后端部设置有防堵槽,所述防堵槽的直径大于所述布水干管的直径,所述防堵槽上设置有观察凸镜;
所述环形集泥器包括若干个集泥环和集泥主管,所述集泥主管与所述集泥环串联连接,若干个所述集泥环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同心布置,所述集泥环上均匀分布有自虹吸泥孔,所述集泥主管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生物排泥管上,所述生物排泥管上设置有排泥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床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斜管沉淀床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斜管,每个所述斜管的截面为菱形结构,所述斜管底部设有排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区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泥管。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交通水污染防治的双循环生物波动床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床内部的上清液根据工艺条件变化需要,通过开启所述回流控制器,分别经所述外回流管回流至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中的任一个或多个组合,构成回流液外循环,同时在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的内部不同的所述多介质填料间及所述多介质填料的内部实现微生物内部微循环迁移;
在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和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的顶部投加功能微生物,所述功能微生物采用速溶材质包装成速溶菌包,在曝气环境下可及时溶解,所述功能微生物及时分散到所述多介质填料中,所述功能微生物按照40%、20%和30%的比例分三次同时投加速溶菌包,每次投加后稳定5-7天,若投加结束后水质高于设计出水标准的40%,需再补加20%的功能微生物;
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填充的所述多介质填料为中孔HDPE和大孔聚酯填料,体积配比为中孔HDPE:大孔聚酯=30-40:60-70,投加的所述功能微生物至少包括厌氧氨氧化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古细菌,控制所述兼氧生物波动床内溶解氧浓度为0.5-1mg/L;
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填充的所述多介质填料为中孔聚酯和中孔聚醚填料,体积配比为中孔聚酯:中孔聚醚=40-60:40-60,投加的所述功能微生物至少包括红细菌、微小杆菌和陶厄氏菌,控制所述中氧生物波动床内溶解氧浓度为1-1.5mg/L;
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填充的所述多介质填料为小孔聚酯和小孔聚醚填料,体积配比为小孔聚酯:小孔聚醚=20-40:60-80,投加的所述功能微生物至少包括陶厄氏菌、芽孢杆菌和红细菌,控制所述好氧生物波动床内溶解氧浓度为1.5-2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182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