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4671.6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7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严启滔;严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精迅分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G01N21/01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隆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40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21002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病原 耐药 分析 致病性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耐药性分析箱和致病性分析箱,耐药性分析箱顶部的一侧活动安装有活动盖,活动盖的顶部通过螺栓与耐药性分析箱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活动盖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照明灯;该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底座、耐药性分析箱和致病性分析箱,可以在病原体耐药性和致病性检测的过程中,便于将耐药性和致病性检测器材结合在一起使用,避免了传统检测人员需要在实验室中不停的来回往返观察而操作繁琐的问题,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从而为病原体耐药性和致病性的检测带来了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感染医学诊疗中,因无法快速确定病原体的耐药性和致病性,医生常根据经验普遍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抗生素,往往疗效不确定,造成抗生素滥用问题,且由于每个病原体的个体数量少,不利于进行生理生化和免疫学的鉴定,需要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目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鉴定。
然而,传统的病原体在耐药性和致病性检测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其进行分开检测,且需要检测人员在实验室中不停的来回往返观察操作,增加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对检测仪器进行高温蒸汽杀菌的过程中,不便于对高温蒸汽中的能量进行利用,容易对能量造成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病原耐药分析和致病性分析用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耐药性分析箱和致病性分析箱,所述耐药性分析箱顶部的一侧活动安装有活动盖,所述活动盖的顶部通过螺栓与耐药性分析箱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活动盖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照明灯,所述耐药性分析箱的内部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耐药性分析箱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顶端的外部固定套接有固定盘,且电动推杆顶端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安装块,所述电动推杆顶端的外部螺纹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安装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透明容器,所述透明容器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泳电极,且透明容器的侧面固定安装有电压信号发生器;
所述致病性分析箱的顶部卡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监控探头,所述致病性分析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网板的顶部放置有培养皿,所述致病性分析箱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杀菌机构,所述致病性分析箱一侧的顶部固定套接有抽汽管,所述抽汽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抽汽罩,且抽汽管的外部固定安装有抽汽泵,所述抽汽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集汽盒,所述集汽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排汽管,所述集汽盒的一侧设置有储能机构,所述致病性分析箱内腔的一侧从上到下分别固定安装有湿度感应探头和温度感应探头,且致病性分析箱一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致病性分析箱内腔的另一侧从上到下分别固定安装有加湿机构和加热板,所述致病性分析箱的底部固定套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的外部固定安装有排液阀。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外壳、拉曼光谱激发光源和摄像头,所述外壳的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有物镜和一号分束镜,所述外壳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激光扫描器、二号分束镜和透镜,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滤光片,且外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光谱仪。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物镜和一号分束镜位于摄像头的上方,所述激光扫描器、二号分束镜和透镜位于拉曼光谱激发光源的上方,所述滤光片位于光谱仪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电动推杆位于检测机构的一侧,且电动推杆的外部通过安装套与耐药性分析箱的内侧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环的底部与安装块的顶部紧密接触,且固定环内部的内螺纹与电动推杆顶端外部的外螺纹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精迅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精迅分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46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感染标志物智能评估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