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光圈高清车载镜头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5772.7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9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何玉林;张许娜;赵伦;刘海军;刘维娜;黄雷;马百光;杨方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达恒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99 | 代理人: | 庄振乾 |
地址: | 473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圈 车载 镜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光圈高清车载镜头,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正光焦度前透镜组A01、孔径光阑STOP、正光焦度后透镜组A02、滤光片及像面;所述正光焦度前透镜组A01由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及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组成,所述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为弯月透镜,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为双凹透镜,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为双凸透镜;所述正光焦度后透镜组A02由正光焦度第四透镜L4、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及正光焦度第七透镜L7组成,正光焦度第四透镜L4为双凸透镜,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为弯月透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低照度的目标识别能力较强,能够满足识别目标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光圈高清车载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智能化、自动化也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研究热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作成为众多车企的未来研究方向。而智能汽车要实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基于大光圈、高清晰度车载镜头目标识别系统必不可少。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车载镜头像素分辨率比较低,光圈比较小,这类镜头对低照度的目标识别能力较差,无法满足识别目标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光圈高清车载镜头,对低照度的目标识别能力较强,能够满足识别目标的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光圈高清车载镜头,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正光焦度前透镜组A01、孔径光阑STOP、正光焦度后透镜组A02、滤光片及像面;
所述正光焦度前透镜组A01由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及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组成,所述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为弯月透镜,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为双凹透镜,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为双凸透镜;
所述正光焦度后透镜组A02由正光焦度第四透镜L4、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及正光焦度第七透镜L7组成,正光焦度第四透镜L4为双凸透镜,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为弯月透镜,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为双凸透镜,正光焦度第七透镜L7为弯月透镜,正光焦度第四透镜L4与负光焦度第五透镜L5组成正光焦度胶合透镜组B01;
所述孔径光阑STOP位于正光焦度前透镜组A01与正光焦度后透镜组A02之间,所述滤光片位于正光焦度后透镜组A02与像面之间;
所述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后表面顶点至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前表面顶点距离为2.5~2.6mm;
所述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后表面顶点至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前表面顶点距离为1.5~1.6mm;
所述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后表面顶点至正光焦度胶合透镜组前表面顶点距离为3.05~3.15mm;
所述正光焦度胶合透镜组B01后表面顶点至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前表面顶点距离为0.06~0.16mm。
进一步地,所述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后表面顶点至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前表面顶点距离为2.55mm。
所述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后表面顶点至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前表面顶点距离为1.54mm;
所述正光焦度第三透镜L3后表面顶点至正光焦度胶合透镜组前表面顶点距离为3.11mm;
所述正光焦度胶合透镜组B01后表面顶点至正光焦度第六透镜L6前表面顶点距离为0.11mm。
所述负光焦度第二透镜L2采用能够降低镜头色差的超低色散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按照上述方案设计的一种目标识别用大光圈高清车载镜头,可对近距离目标识别,配合其他车载雷达使用,提高自动驾驶汽车对近距离目标的识别能力。本发明的镜头角度大、光圈大、分辨率较高,能更清晰的识别大范围、低照度环境的目标,提前对汽车前方目标进行预警,同时光学系统总长较短,特别适用于目标识别车载摄像头系统中。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57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