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2219.8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8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凌雄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雄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河源市华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0 | 代理人: | 郝红建;石其飞 |
地址: | 517000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茶 外壳 原料 培养基 茶树 菇培栽 方法 | ||
1.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培养基制备:所述培养基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山茶果外壳25~30%、木屑35~45%、麦皮10~15%、玉米粉5~10%及石英2~3%,将所述培养基的原料搅拌均匀后,然后按照料水比为1:1.4~1.15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得到培养基;其中,所述山茶果外壳的制备方法为:将山茶果剖开后进行取芯得到山茶果外壳,将所述山茶果外壳通过破碎机粉碎处理后,对山茶果外壳的颗粒进行清洗后干燥,再将山茶果外壳的颗粒进行筛分过滤,以得到粒度大小为0.4~1.2cm的山茶果外壳。
2)灭菌处理:将培养基用菌袋封装后,将菌袋放入至灭菌室进行灭菌,灭菌温度为100~120℃,灭菌时间为9~12h;
3)茶树菇接种:灭菌结束后,待菌袋自然冷却至常温,将其放置在接种箱内,在菌袋上开设接种孔,将茶树菇菌种放入接种孔内进行无菌接种;
4)菌丝培养:接种完成后,将菌袋放置于发菌室进行发菌培养,直至菌丝装满菌袋,在菌丝培养过程中,发菌室的温度控制在23~28℃内,室内保持通风干燥;
5)出菇管理:待菌袋内布满菌丝后,将菌袋的袋口打开,并放置在大棚内进行出菇管理,所述出菇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a:打开菌袋,去除菌丝表层的老菌种及菌丝;
b:将菌袋的袋口拉直放置,并在袋口上盖上报纸,每日三次在报纸上进行喷雾处理,以将菌袋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提升至90~95%,在大棚内装设散射光源,散射光源的光照强度为1000~1500Lux,散射光源位于菌袋上方,且散射光源与菌袋之间的距离为100~150cm,夜间关闭散射光源以保持棚内处于黑暗状态,日间将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1~27℃之间,夜间将大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促使日间与夜间的棚内温差达到6~7℃,持续温差7~10天;
c:当菌袋内的菌丝变成子实体后,降低散射光源的光照强度至300~600Lux,大棚内温度控制在18~23℃,直至子实体的菌病变成白色及菌盖表面变成红色,每日通风三次,每次30~40min,持续3~4天后可对茶树菇进行采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山茶果外壳30%、木屑45%、麦皮15%、玉米粉7%及石英3%,将所述培养基的原料搅拌均匀后,然后按照料水比为1:1.4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得到培养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袋为聚乙烯塑料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的PH值为5.5~6.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光源为LED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内的水为经过高温煮沸后的冷凝蒸馏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屑为经过40~50天日晒老化的木屑,且所述木屑的长度为0.2~1.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出菇管理的步骤a与步骤b之间,往菌袋内的菌丝注入营养液,所述营养液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蔗糖5~8份、壳聚糖2~3份、碳酸镁1~2份、氯化钠1~2份及清水40~5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雄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雄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221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