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1571.X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1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周金应;叶鹏;周海红;李永乐;王锐;娄静涛;王尚礼;邓高攀;陈雄;华锋;熊万全;徐磊;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1/20 | 分类号: | G01C21/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绕桩 自主 跟随 测试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布置若干个测试桩;S2、设置引导员从起点出发绕桩行进,走向终点的路径顺序;S3、在引导员从起点出发时开始计时;S4、在引导员出发时,对被测车辆输入跟随指令,使被测车辆跟随引导员行进;S5、记录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S6、当被测车辆前进方向的最前端通过终点时,停止计时,绕桩结束;S7、基于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按照预设评分规则计算被测车辆评价分。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准确测试自主跟随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GB/T26773-2011智能运输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中规定了适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的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的定义、分类、功能、人机界面(HMI)以及检测方法等。但是上述方法仅适用于规范车道标识的情况,不适用于具有临时和不规范车道标识的路段(如道路施工区域)。
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试验规程i-VISTA+SM-ADAS-ACCT-A0-2018》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评价规程i-VISTA+SM-ADAS-ACCR-A0-2018》等现在的标准和文件主要考察平坦道路的车道偏离控制能力、直道跟随能力和变道跟随能力。
对于存在路桩等障碍物的复杂路面,目前还无法对智能车进行准确的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能够准确测试自主跟随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布置若干个测试桩;
S2、设置引导员从起点出发绕桩行进,走向终点的路径顺序;
S3、在引导员从起点出发时开始计时;
S4、在引导员出发时,对被测车辆输入跟随指令,使被测车辆跟随引导员行进;
S5、记录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
S6、当被测车辆前进方向的最前端通过终点时,停止计时,绕桩结束;
S7、基于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按照预设评分规则计算被测车辆评价分。
基础方案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方案能通过设置测试桩,使被测车辆跟随引导员行进,记录车辆的行驶轨迹,可以知晓车辆在跟随过程中,有无漏掉测试桩,碰到测试桩或者距离测试桩过近等情况,达到全面测试、评价智能车自主跟随能力的目的,为智能车的自主跟随能力比较提供依据。
进一步,所述S1中,测试桩间距最小为车宽的1.5倍,测试桩间距最大为车宽的3倍;且包括车宽的1.5倍、2倍、2.5倍和3倍的测试桩间距。
确保测试桩间距能反应各种实际通行场景。
进一步,所述S1中,测试桩间距的顺序随机调整,且相邻三个测试桩中最远的两个测试桩的最大距离不小于车长的0.5倍,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车长2米。
测试桩间距的顺序随机调整,更能贴近实际驾车场景。
进一步,所述S1中,测试桩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0.06m,高度大于或等于1.5m。
进一步,所述S1中,起点距离第一个测试桩的距离为车宽的3倍;起点的通行宽度至少比车宽宽2米。
进一步,所述S1中,起点的通行宽度为车宽的3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15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慧燃气监测系统
- 下一篇:车辆踏板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