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1571.X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1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周金应;叶鹏;周海红;李永乐;王锐;娄静涛;王尚礼;邓高攀;陈雄;华锋;熊万全;徐磊;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1/20 | 分类号: | G01C21/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绕桩 自主 跟随 测试 评价 方法 | ||
1.一种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布置若干个测试桩;
S2、设置引导员从起点出发绕桩行进,走向终点的路径顺序;
S3、在引导员从起点出发时开始计时;
S4、在引导员出发时,对被测车辆输入跟随指令,使被测车辆跟随引导员行进;
S5、记录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
S6、当被测车辆前进方向的最前端通过终点时,停止计时,绕桩结束;
S7、基于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按照预设评分规则计算被测车辆评价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测试桩间距最小为车宽的1.5倍,测试桩间距最大为车宽的3倍;且包括车宽的1.5倍、2倍、2.5倍和3倍的测试桩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测试桩间距的顺序随机调整,且相邻三个测试桩中最远的两个测试桩的最大距离不小于车长的0.5倍,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车长2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测试桩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0.06m,高度大于或等于1.5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起点距离第一个测试桩的距离为车宽的3倍;起点的通行宽度至少比车宽宽2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起点的通行宽度为车宽的3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终点距离最后一个测试桩的距离为车宽的2倍;终点的通行宽度至少比车宽宽2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终点的通行宽度为车宽的3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记录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包括:
S501、在测试桩连线的两侧,划定车轮轨迹记录带,以测试桩为圆心划定车轮轨迹记录环;
S502、在车轮轨迹记录带和车轮轨迹记录环中,覆盖沙灰或白灰;
S503、架设摄像头,拍摄被测车辆行驶后的路面图像;
S504、从路面图像中提取被测车辆的行驶轨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车绕桩自主跟随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03中,摄像头有多个,控制至少1个摄像头实时拍摄被测车辆行驶后的路面图像,还控制至少1个摄像头实时拍摄被测车辆行驶的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157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慧燃气监测系统
- 下一篇:车辆踏板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