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2565.8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2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茂;谢子明;杨道鹏;崔海龙;阙良刚;王燕红;侯建强;吴志勇;李聪;朱东山;徐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窦雪龙;韩嫚嫚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 临时 封堵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包括:管廊主体,端部呈阶梯状结构,管廊主体的端部包括阶梯外圈和阶梯内圈;混凝土封堵墙,与阶梯外圈的端面抵接;外圈止水带,一端设置在混凝土封堵墙内,外圈止水带的另一端设置在阶梯外圈内;内圈止水带,一端设置在阶梯内圈内,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置于阶梯内圈的端面外,且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能够置于新建管廊壁板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外圈止水带浇筑于混凝土封堵墙内,使管廊主体的端部与混凝土封堵墙连为一体,既保证了混凝土封堵墙的稳定性,又方便了后续防水层的施工;内圈止水带预留在管廊主体的内部,有效的保证了其伸缩性能和防水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综合管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规划或建设了大量的地下综合管廊。由于管廊建造成本高,周期长,在规划阶段,通常按照逐条规划,逐条施工,存在建设时间上的差异,需要在管廊的端部及交叉口位置预留接口,另外,根据施工条件及施工进度的要求,通常对管廊进行分段施工,因此,需要在管廊的端部、预留接口处及分段处做好临时封堵,待后期建设管廊施工至该处时再凿除,整体连接贯通。
为了方便后期新建管廊结构上的连接,管廊的临时封堵通常设置在变形缝处。当前针对地下综合管廊的临时封堵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现有技术一:在靠近管廊端部一定距离的壁板处预留钢筋,浇筑混凝土封堵墙;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管廊端部的中埋式止水带,利用钢板、砖墙及素混凝土等将止水带包裹,防止其腐蚀和变形。
现有技术一的缺点:1、在管廊端部内侧浇筑混凝土封堵墙,施工困难,后期凿除易对管廊的主体结构造成破坏;2、对止水带进行保护和拆除的施工过程中,容易使止水带发生变形破坏;3、止水带暴露在管廊端部外侧,给管廊壁板的防水层施工带来不便。
现有技术二:在管廊端部中埋式止水带位置处填充柔性材料,对止水带进行保护,然后在管廊端部外侧利用钢板或者浇筑混凝土进行封堵。
现有技术二的缺点:1、管廊端部外侧的封堵墙不能有效的与管廊主体结构连接,整体稳定性差。2、止水带处填充的柔性材料容易被挤压形变,从而影响止水带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以达到既保证了封堵墙和管廊端头的整体稳定性,又能有效的保护止水带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包括:管廊主体,端部呈阶梯状结构,管廊主体的端部包括阶梯外圈和阶梯内圈;混凝土封堵墙,与阶梯外圈的端面抵接;外圈止水带,一端设置在混凝土封堵墙内,外圈止水带的另一端设置在阶梯外圈内;内圈止水带,一端设置在阶梯内圈内,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置于阶梯内圈的端面外,且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能够置于新建管廊壁板中。
进一步地,混凝土封堵墙远离管廊主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水层。
进一步地,混凝土封堵墙与阶梯外圈的端面接缝处下方设置有混凝土垫块。
进一步地,阶梯内圈设置在阶梯外圈的内侧,且阶梯内圈与混凝土封堵墙的间隔距离大于阶梯外圈与混凝土封堵墙的间隔距离。
进一步地,阶梯外圈和阶梯内圈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结构,外圈止水带的形状与阶梯外圈的形状相适配,内圈止水带的形状与阶梯内圈形状相适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综合管廊临时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阶梯外圈端面布置外圈止水带,在阶梯内圈的端面布置内圈止水带;步骤二、浇筑混凝土封堵墙并将外圈止水带的一端浇筑于混凝土封堵墙内;步骤三、当进行延伸建设管廊时,凿除混凝土封堵墙、阶梯外圈和外圈止水带;步骤四、施工新建管廊壁板并将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浇筑于新建管廊壁板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25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