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路段远引式感应人行横道控制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7875.0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2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万苏;丁小兵;陈家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05 | 分类号: | G08G1/005;G08G1/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国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74 | 代理人: | 潘建玲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段 远引式 感应 人行横道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段远引式感应人行横道控制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行人过街按钮装置、信号机、信号灯、车辆检测器、接口设备。行人过街按钮装置与所述信号机通过接口设备相连,形成行人过街路段远引式感应人行横道的按钮式交通信号机;装置通过判定是否有行人按下过街按钮,若有行人申请过街,会根据车辆检测器检测到的实时机动车饱和度判定是否能让行人过街。若满足过街条件,系统则会触发面对行人的信号灯变成绿色,面对机动车的信号灯变成红色,从而使得行人能够安全过街,否则机动车优先通行。本发明有效地将单点信号控制的优化同干线协调控制技术结合,实现了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的减少,同时又能保障干线提供足够的带宽满足干线车流的安全通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运营管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远引式的感应人行横道控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流业发展蓬勃,道路交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基于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的增加,我国道路交通拥堵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期,道路车流量大,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给行人足够过街时间,伴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行人的不安、烦躁情绪极易导致强制过街,从而给道路交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目前的道路交叉口多采用传统定时式人行横道,即信号灯的时间是提前预设的、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该形式的人行横道不能及时适应交叉口行人过街需求,容易造成以下问题:(1)绿灯时间设置不足,不能满足行人过街需要,尤其对老年人、残障人士不友好;(2)绿灯时间设置超过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引发行人强制过街、影响机动车行驶、导致交通事故等问题;(3)对于机动车较少的交叉路口,增加了行人无意义的等待绿灯的时间;(4)对于机动车较多的交叉路口,增加了两侧机动车驾驶员无意义等待绿灯的时间。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城市道路运营效率,影响行人的过街安全,不利于生态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5)传统的感应式人行横道未能最大化降低行人过街等待时间。
而传统的感应式人行横道缺陷在于一旦行人按下过街按钮,控制机会首先切断行人过街请求按钮电源,避免后续行人重复按压按钮造成设备损坏。当行人在到达路口才触发过街请求,由于需要保护机动车相位车辆安全行驶,机动车绿灯信号还需延长一段时间才可切换至行人相位,因此路口的行人仍需等待一段时间才可过街,而等待时间的长短又与早晚高峰期和平峰期道路上的车流存在密切的联系,即高峰期行人等待时间的平均值大于平峰期。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最大化降低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的感应式的人行横道控制系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之目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套能减少道路交叉口行人闯红灯、强制过街的现象,保障道路交叉口行人有序过街、机动车有序行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协调控制系统。本发明可以适用于(1)车流量大的人行横道口(如市区主要干道等)(2)适用于行人频繁的人行横道口(如商业中心、广场等)(3)适用于行人集中且安全要求高的人行横道口(如学校、机关、单位、厂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路段远引式感应人行横道控制装置,包括:行人过街按钮装置、信号机、信号灯、车辆检测器、接口设备;
其中,行人过街按钮装置与所述信号机通过所述接口设备相连,形成行人过街路段远引式感应人行横道的按钮式交通信号机;
该行人过街按钮装置,用于行人过街按下按钮,触发面对行人的信号灯变成绿色,面对机动车的信号灯变成红色,从而使得行人能够安全过街;
该信号机由主液晶显示屏、CPU板、控制板、带光耦隔离的灯组驱动板、开关电源、按钮板6种功能模块插件板,和配电板、接线端子排等组成,用于将对应相位的信号灯通过所述信号灯传递给机动车司机和行人,使其按照信号灯有序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78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