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系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7787.0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4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美华;沈震;熊刚;吴怀宇;董西松;罗璨;胡斌;王卫兴;方启航;王飞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7/70;G06T7/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神经网络 打印 在线 质量 监测 方法 系统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3D打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系统、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缺陷检测方法只能检测特定的缺陷形状,且缺陷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采集三维物体在3D打印过程中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采用预训练的缺陷分割网络获取输入图像中各像素的类别;统计输入图像中各类别缺陷对应的像素数,并结合预获取的相机内参,计算输入图像中缺陷部位的面积;判断面积是否大于设定的阈值,若是,则启动质量监测警报,否则继续采集3D打印过程中的图像。本发明可以灵活的识别不同类别与形状的3D打印缺陷,降低了误检率,提高了缺陷检测的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3D打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也称为增材制造、快速成型,是通过CAD设计数据采用材料逐层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3D打印技术灵活、方便,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夹具、机床或模具,能够直接利用计算机将三维CAD图形转化成实物产品,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相对于传统的减材制造(切削加工)技术,3D打印在个性化定制领域体现出制造成本、能源效率、经济回报等方面的优势,在牙科和医疗行业、建筑设计、食品产业、工业设计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D打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材料和机器的进步,3D打印技术被用于制造高精度和关键部件,如航空航天部件和生物医学植入物,3D打印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许多缺陷可能会影响表面质量,如孔洞、翘曲变形、球化、存在未熔颗粒等,这些缺陷可能是由于材料特性、工艺参数、设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在3D打印过程中,采用无损检测的方法尽早发现缺陷,可以帮助打印机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材料浪费,提高打印质量。原始的基于图像的缺陷检测方法需要手动提取特征,只能处理特定的缺陷形状,过程比较繁琐且性能有限。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缺陷检测方法只能检测特定的缺陷形状,且缺陷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采集三维物体在3D打印过程中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
步骤S20,将所述输入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后,采用预训练的缺陷分割网络获取所述输入图像中各像素的类别;
步骤S30,统计所述输入图像中各类别缺陷对应的像素数,并结合预获取的相机内参,计算所述输入图像中缺陷部位的面积;
步骤S40,判断所述面积是否大于设定的第二面积阈值,若是,则启动质量监测警报,否则跳转步骤S10;
所述缺陷分割网络基于对称结构的编码器-解码器构建;所述编码器用于提取输入图像的特征;所述解码器用于根据提取的特征,获取输入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类别。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采集输入图像的图像采集装置包括照明设备、一或多个工业相机、图像采集卡、计算机;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中至少有一个工业相机固定在3D打印工作台的正上方,且与3D打印工作台的平面平行。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10之前还包括相机内参的获取步骤:
获取一个张正友标定法的棋盘格,棋盘格大小已知,用相机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得到一组图像;
对图像中设定位置的像素点对应的特征点进行检测,得到所述设定位置的像素点的像素坐标值;
根据已知的棋盘格大小和世界坐标系原点,计算得到所述设定位置的像素点的物理坐标值;
基于所述物理坐标值,采用张正友标定法得到相机内参。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图像中各像素的类别包括背景、无缺陷、鼓泡、塌陷、起皱、缺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77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