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系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7787.0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4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美华;沈震;熊刚;吴怀宇;董西松;罗璨;胡斌;王卫兴;方启航;王飞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7/70;G06T7/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神经网络 打印 在线 质量 监测 方法 系统 装置 | ||
1.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采集三维物体在3D打印过程中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
步骤S20,将所述输入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后,采用预训练的缺陷分割网络获取所述输入图像中各像素的类别;
步骤S30,统计所述输入图像中各类别缺陷对应的像素数,并结合预获取的相机内参,计算所述输入图像中缺陷部位的面积;
步骤S40,判断所述面积是否大于设定的第二面积阈值,若是,则启动质量监测警报,否则跳转步骤S10;
所述缺陷分割网络基于对称结构的编码器-解码器构建;所述编码器用于提取输入图像的特征;所述解码器用于根据提取的特征,获取输入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类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输入图像的图像采集装置包括照明设备、一或多个工业相机、图像采集卡、计算机;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中至少有一个工业相机固定在3D打印工作台的正上方,且与3D打印工作台的平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之前还包括相机内参的获取步骤:
获取一个张正友标定法的棋盘格,棋盘格大小已知,用相机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得到一组图像;
对图像中设定位置的像素点对应的特征点进行检测,得到所述设定位置的像素点的像素坐标值;
根据已知的棋盘格大小和世界坐标系原点,计算得到所述设定位置的像素点的物理坐标值;
基于所述物理坐标值,采用张正友标定法得到相机内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图像中各像素的类别包括背景、无缺陷、鼓泡、塌陷、起皱、缺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输入图像中缺陷部位的面积”,其方法为:
将所述输入图像中各类别缺陷的像素数与零件到相机光心的距离d的平方做积,并除以预获取的相机内参的平方,得到所述输入图像中各类别缺陷部位的面积;
将各类别缺陷部位的面积相加,得到所述输入图像中缺陷部位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在3D打印过程中的图像包括可见光图像、红外图像,则将可见光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并将转化后的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对齐,并调整至相同大小;调整后,分别将可将光图像、红外图像输入缺陷检测网络,通过concatenate函数进行特征融合并通过解码器进行缺陷类别的预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S40之间还包括相机位置调整步骤,具体为:
若所述输入图像中任一缺陷部位的面积小于设定的第一面积阈值,且对应缺陷部位区域内的像素深度变化大于设定的深度阈值,则调整相机的位置,并重新采集图像。
8.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3D打印在线质量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分割模块、面积计算模块、质量判断模块;
所述图像采集模块,配置为采集三维物体在3D打印过程中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
所述分割模块,配置为将所述输入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后,采用预训练的缺陷分割网络获取所述输入图像中各像素的类别;
所述面积计算模块,配置为统计所述输入图像中各类别缺陷对应的像素数,并结合预获取的相机内参,计算所述输入图像中缺陷部位的面积;
所述质量判断模块,判断所述面积是否大于设定的第二面积阈值,若是,则启动质量监测警报,否则跳转图像采集模块;
所述缺陷分割网络基于对称结构的编码器-解码器构建;所述编码器用于提取输入图像的特征;所述解码器用于根据提取的特征,获取输入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类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778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