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扭矩补偿方法、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6291.1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0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马翔;吴松林;黄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6 | 分类号: | F02D41/06;F02D45/00;F02D13/02;F02B67/04;F02B6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曹廷廷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扭矩 补偿 方法 系统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扭矩补偿方法、系统及汽车,应用于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在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扭矩补偿方法中,可以根据每一扭矩补偿措施的优先级预测不同补偿措施组合下的扭矩裕度,然后,根据施加至少一种所述扭矩补偿措施时的扭矩裕度预测结果,选择出最优的扭矩补偿措施或者最优的扭矩补偿措施的组合作为最终的扭矩补偿方案,并在所述负载消耗发动机扭矩前实施所述最终的扭矩补偿方案,以使得在所述负载介入后发动机扭矩能满足所述负载的发动机扭矩需求,从而避免了由于小排量发动机扭矩不足,导致的发动机转速跌坑甚至熄火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扭矩补偿方法、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乘用车油耗法规的日益严格,小排量发动机越来越受到广大汽车厂商的青睐。但是,由于小排量发动机可提供的最大扭矩较小,因此,在负载介入发动机时容易出现发动机提供的扭矩不足,进而导致发动机转速跌坑甚至熄火。并且,在大气压力低的高原环境下,发动机的怠速最大进气量会降低;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大负荷时,发动机的基本点火角受到爆震控制的修正也会降低。而这些外界因素都会进一步减小发动机在怠速时的最大扭矩,从而加剧了在负载在介入发动机时,出现发动机扭矩不足,导致发动机转速跌坑甚至熄火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如下三种扭矩补偿措施来对发动机的扭矩进行补偿:第一种,提高发动机的怠速,第二种,通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增大气门重叠角,第三种,限制发电机发电或禁止空调使用。然而,在功率不变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的怠速,虽然可以降低空调和发电机的需求扭矩。但是,在提高发动机的怠速后,液力变矩器需求的扭矩会随发动机的转速提高而迅速增大,因此,在仅有空调和发电机扭矩需求时,采用第一种扭矩补偿措施可以改善发动机扭矩不足的问题,但在液力变矩器同时消耗扭矩时提高怠速可能会加剧发动机转速跌坑的问题。而采用第二种扭矩补偿措施通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增大气门重叠角,存在可能导致发动机的怠速不稳,且可变气门正时控制需要水温较高后才能激活的问题。采用第三种扭矩补偿措施限制发电机发电或禁止空调,其虽然可以通过减小发动机的负载需求,保证车辆起步时液力变矩器的扭矩需求优先得到满足。但是,如果发电机限制时间过长会造成电瓶损伤,如果长时间禁止空调开启会影响舒适性和车窗除霜。
并且,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种扭矩补偿措施各自存在的问题之外,现有技术中的这三种扭矩补偿措施都是在发动机转速出现了跌坑问题之后再去激活,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扭矩补偿措施只能在发动机转速跌坑之后,缓解发动机转速跌坑的问题,而无法消除在负载介入发动机时,由于发动机可提供的扭矩不足,从而导致发动机转速跌坑甚至熄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扭矩补偿方法、系统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消除在负载介入发动机时,由于发动机可提供的扭矩不足,从而导致发动机转速跌坑甚至熄火的问题。
第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扭矩补偿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即将介入并产生发动机扭矩需求的负载;
对所述负载介入后在无扭矩补偿措施和施加至少一种扭矩补偿措施的情况分别进行扭矩裕度预测;
在预测到无扭矩补偿措施时的扭矩裕度不能满足需求时,根据所述施加至少一种扭矩补偿措施时的扭矩裕度预测结果,在所述负载消耗发动机扭矩前施加相应的所述扭矩补偿措施或者多种所述扭矩补偿措施的组合,以使得发动机扭矩能满足所述负载介入后的发动机扭矩需求。
可选的,在预测到无扭矩补偿措施时的扭矩裕度不能满足需求时,根据施加各种扭矩补偿措施或者各种扭矩补偿措施的组合时的扭矩裕度预测的结果,可以选择出最优的扭矩补偿措施或者最优的扭矩补偿措施的组合作为最终的扭矩补偿方案,并在所述负载消耗发动机扭矩前实施所述最终的扭矩补偿方案,以使得在所述负载介入后发动机扭矩能满足所述负载的发动机扭矩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62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