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防喘振装置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5824.4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朱耀文;郑世魁;张卫兵;徐长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7/18 | 分类号: | F02B37/18;F02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防喘振 装置 发动机 |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压防喘振装置及发动机。增压防喘振装置设置于增压器与节气门之间的管路上,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增压腔和防喘振腔,增压腔用于将增压器增压后的气体导入增压器控制阀,防喘振腔用于将处于节气门突然关闭状态下的节气门前的气体导出;防喘振阀体,防喘振阀体滑动设置在防喘振腔内,防喘振阀体被配置为当节气门突然关闭时,使增压器增压的气体泄压;压力调节电磁阀,压力调节电磁阀设置于增压腔的末端,以调节进入增压器控制阀的气体量;防喘振电磁阀,防喘振电磁阀设置于防喘振腔以调节防喘振阀体两端的压力。该装置能够实现气体增压且防止节气门突然关闭后增压器喘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压防喘振装置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增压器将空气增压后,空气温度会提升,需经过中冷器对空气进行冷却降温,然后由节气门进入发动机,传统的增压器压力控制阀开启压力取决于增压器压壳出气口压力,纯机械式增压器的放气阀开启压力在增压器出厂前即已确定,不能随发动机的不同工况变化,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发动机对增压压力的需求;尽管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利用电控阀控制压力的方法,但是此种方法需要额外提供高压气体,由电控阀控制通断,借助高压空气的压力推动增压器的放气阀工作。
而进入发动机的空气经由增压器增压后,由节气门进入发动机。当节气门突然关闭时,增压器压气端至节气门间的空气压力骤增,气流会在整个进气管道内波动,造成增压器叶轮受到冲击,导致喘振的现象发生。喘振发生时噪音增大,乘坐舒适性降低,同时也加剧了增压器零部件的损坏。而现有的机械式防喘振阀泄压压力依赖于节气门前后的压差,由于燃气机节气门后的压力变化波动较大,喘振阀的开启或关闭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实际工况需求,响应性效果不佳。
因此,亟需一种增压防喘振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压防喘振装置,能够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增压压力的需求,同时还能够防止节气门突然关闭后出现喘振的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能够防止发动机的节气门突然关闭后,发动机发生喘振。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增压防喘振装置,设置于增压器与节气门之间的管路上,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增压腔和防喘振腔,所述增压腔用于将增压器增压后的气体导入增压器控制阀,所述防喘振腔用于将处于节气门突然关闭状态下的节气门前的气体导出;
防喘振阀体,所述防喘振阀体滑动设置在所述防喘振腔内,所述防喘振阀体被配置为当节气门突然关闭时,使增压器增压的气体泄压;
压力调节电磁阀,所述压力调节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增压腔的末端,以调节进入增压器控制阀的气体量;
防喘振电磁阀,所述防喘振电磁阀设置于所述防喘振腔以调节防喘振阀体两端的压力。
作为上述增压防喘振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喘振腔包括第一主腔和泄压腔,所述泄压腔旁通于所述第一主腔,所述防喘振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腔内并用于遮挡所述第一主腔与所述泄压腔的连接处,且所述防喘振电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腔的末端。
作为上述增压防喘振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喘振腔还包括辅助排气腔,所述辅助排气腔与所述泄压腔连通,且所述第一主腔与所述辅助排气腔通过所述防喘振电磁阀连通或切断。
作为上述增压防喘振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喘振电磁阀和所述压力调节电磁阀均包括电磁阀座、电磁阀体、电磁阀芯和电磁阀回位弹簧,所述电磁阀芯和所述电磁阀回位弹簧均设置于所述电磁阀座与所述电磁阀体形成的腔室内,所述电磁阀回位弹簧分别与所述电磁阀芯以及所述电磁阀体抵接,且所述电磁阀座上设置有连通通道,所述电磁阀芯用于封堵或开启所述连通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58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