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329224.7 | 申请日: | 2021-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6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王峻;傅杰;刘莉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三峡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2D55/065 | 分类号: | B62D55/065;B62D55/08;B62D55/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41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丘陵 山地 段式 动力 履带 行走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包括主车架、后车架、前履带、后履带、拉杆式液压缸、汽油机、变速箱和电动机,所述主车架设置有汽油机、变速箱和前履带,所述后车架上设置有电动机和后履带,所述主车架通过连接轴和拉杆式液压缸连接后车架,所述拉杆式液压缸可在一定范围内伸缩,从而实现后车架沿主车架在一定角度内摆动,所述前履带依靠汽油机驱动,所述后履带依靠电动机驱动;与传统轮式运输车和单段履带运输车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发明动力更强,通过调节两段履带的姿态,能够更好的适应丘陵山地路面,减震装置能够降低路面的冲击,有效提升爬坡和越障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物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履带式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根据动力传递的布置与轮系的不同,当前行走式农业运输机构主要分为轮胎式运输机构和单段履带式运输机构。轮胎式运输机构主要用于道路平直坡度小的路面;单段履带式运输机构具有一定的坡度攀爬能力,但对于坡度较大和沟壑较宽的丘陵山地地区,单段履带式运输机构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在丘陵山地地区,其耕地的路面具有崎岖不平和坡度较大的特征,使得农业机械化设备在丘陵山地的推广和应用受到诸多因数的制约,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爬坡和越障能力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包括主车架、后车架、前履带、后履带、液压系统、燃油动力组(汽油机、变速箱)和电动机,所述燃油动力组固定于主车架上,所述主车架两侧设置有前履带,所述主车架通过连接轴和拉杆式液压缸连接后车架,所述拉杆式液压缸可在一定范围内伸缩,从而实现后车架沿主车架在一定角度内摆动,所述后车架两侧设置后履带。
优选的,所述前履带内部设置有前主动轮、从动轮、张紧装置和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设置有浮动缓冲支架、前弹簧减震器与前承重轮,所述前浮动缓冲支架与前弹簧减震器采用螺栓连接,前浮动缓冲支架与前弹簧减震器能够在一定角度摆动;所述张紧装置通过螺栓连接一端设置前从动轮,通过螺栓改变的行程控制履带的张紧、收缩,所述前履带依靠汽油机和变速箱传递动力实现转动。
优选的,所述后履带内部设置有后主动轮、从动轮和减震装置,所述后减震装置设置有后弹簧减震器与后承载轮,所述后减震装置内部设置轴活动铰接,所述后履带依靠后车架上电动机传递动力实现转动。
优选的,所述前履带、后履带、电动机、前后主动轮、前后从动轮,前履带传动轴、后履带传动轴、拉杆式液压缸、电动机固定座、张紧装置的数量均为两组,且均位于主车架、后车架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浮动缓冲支架、前弹簧减震器与前承重轮、后弹簧减震器与后承载轮均为四组,且均位于主、后车架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拉杆式液压缸两侧采用连接轴铰接,所述前后减震装置与车架固定轴连接,所述浮动缓冲支架、前弹簧减震器与前承重轮铰接,所述主车架与后车架连接轴铰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两段独立的履带,通过液压系统调节两段履带的姿态,两端履带可以根据路面情况实现在一定角度摆动,此外履带内部的减震装置可以使履带与凹凸不平的路面更好的接触,前履带采用汽油机驱动,后履带采用电动机驱动,两段式设计增加接地面积,内部的减震装置可降低地面带来的缓冲,双动力双履带的设计方案有效提升爬坡和越障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两段式双动力履带行走机构的左视图。
图4为图2移开一侧履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三峡学院,未经重庆三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92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