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OPD-S的信息融合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5697.X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6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胡燕祝;王松;贺琬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40 | 分类号: | G06K9/40;G06K9/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opd 信息 融合 算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OPD‑S的信息融合算法,是一种对灾情信息进行数据融合的算法,属于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步骤:(1)确定集合的信任函数;(2)确定开放识别框架下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3)确定证据间可信度;(4)确定证据综合可信度;(5)确定加权平均证据;(6)D‑S组合规则进行信息融合。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灾情信息融合过程中,由于背景环境的复杂,导致采集信息噪声占比过大,影响信息融合的问题,有效的滤除噪声干扰,大大提高信息融合的准确率,同时极大的改善了对于处理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能力,合理修正模糊信息占比,提高融合效率。为灾情信息融合领域提供了一种拥有较高融合准确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主要是一种对灾情信息进行数据融合的算法。
背景技术
灾情信息融合对开展灾情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适用于灾情信息获取的传感器种类不断增加,在面对各种复杂灾情场景时,单一传感器只能了解局部信息且指标较为单一,无法感知整体情况,对复杂灾情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而多传感器增大了灾情环境探测范围,增强了系统探测性能及可靠性。目前对于信息融合的研究主要有基于参数识别的方法、基于概率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新型信息融合算法。基于概率模型的方发由于采用事先预置的模型和规则,所以需要系统存储有先验概念为依据,方能做出决策;基于参数识别的算法主要是利用模式划分以及参数估计对初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但是其需要事先收集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灾情的多样性导致其训练模型时,数据量过多或数据收集不完整。同时由于灾情的复杂性,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信息容易被复杂的环境噪声信号干扰,导致信息融合过程中出现误差。
对于灾情信息的融合,关键点在于降低噪声干扰对融合产生的误差,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对不合理、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融合。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识别框架证据理论信息融合的算法,通过构建灾情信息数据集与灾情环境信息的对应关系,在无需先验知识的前提下,对灾情信息进行概率判断,剔除概率论弱的条件信息,区分噪声干扰信号、保留模糊信息,从而提高灾情信息融合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OPD-S的信息融合算法,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技术方案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集合的信任函数Bel(A):
式中,A表示为一个集合,B表示为A集合内的一个子集,m(B)表示为B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确定集合的似然函数Pl:
式中,表示A为假,表示为证据对是真的信任程度,似然函数表示对A是非假的信任度。
(2)确定开放识别框架下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m':
对已经存在的开放识别框架θ添加新元素形成新的框架θ',之后确定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式中,λ表示为线性参数,为常数,i表示为计数参数,A表示为识别框架θ的命题中任意一个,Ai表示为集合中的第i个参数,n表示为命题的个数,K为常数,表示为比例系数,Δ表示为新命题,I表示为单位矩阵,I(E1,E2)表示为证据E1和E2的一致量,E1、E2和E3全部表示为证据,C(E1,E3)表示E1和E3之间的冲突量。
(3)确定证据间可信度Crd(m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56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